浣溪沙
吴文英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1.门隔花深:门户被高高的花丛掩盖了。2.玉纤:纤纤玉手。3.小帘钩:指女子用手摘下帘钩,放下帘子。4.临夜:夜间来临时。
梦中回到了当年熟悉的庭院,门前的花丛已经把大门遮盖。夕阳西下,归来的燕子默默无语,仿佛也带着满腹的愁怨。你抬起纤纤玉指摘下玉钩,放下门帘。
柳絮飘落在地上无声无息,仿佛是春雨把大地濡染。浮云当空,月亮在云朵间穿行,好像脸上带着羞惭。夜间的东风吹来,令人感到比秋风还要凄寒。
院门紧闭,庭院深深,在梦中寻找,夕阳和燕子无语,仿佛带着愁,纤纤玉手拉开了小小的幕帘。
柳絮无声飘落,好像是春天的泪水,浮云移动,月亮好像是含羞,春风在夜晚吹来,感觉比秋天还冷。
那道门隔着深深的花丛,我的梦魂总是在旧梦中寻游,夕阳默默无语地渐渐西下,归来的燕子仿佛带着忧愁,一股幽香浮动,她那纤纤玉指扯起了小小的帘钩。
坠落的柳絮静静无声,春天的泪滴在飘零,浮云投下了暗影,明月含着羞容,东风降临此夜,竟觉得比秋风还冷!
房门遮掩,花径幽深,在梦里我又来到以前来过的地方,夕阳下双燕归来默默无语似含愁。孤寂的玉人用纤纤素手放下门帘。
柳絮飘落无声息,春天也伤心垂泪。月亮含羞地躲进浮云的身影里。夜晚的春风比萧瑟的秋风还要凄冷。
吴文英(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鄞县(今浙江宁坡)人。《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霅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清全祖望答万经《宁波府志》杂问,谓吴文英“晚年困踬以死”,殆得其实。享年六十岁左右。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编定于淳祐九年(1249),卷十录吴文英词九首,时吴文英正在越州,年约五十。黄昇并引尹焕《梦窗词叙》云:“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此非焕之言,四海之公言也。”沈义父《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云:“若梦窗词,合观通篇,固多警策。即分摘数语,每自入妙,何尝不成片段耶?”近代词论家多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为二家词风特色。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二又云:“近人学梦窗,辄从密处入手。梦窗密处,能令无数丽字,一一生动飞舞,如万花为春;非若琱蹙绣,毫无生气也。”《梦窗词集》有四卷本与一卷本两种。毛氏汲古阁所刻《梦窗甲乙丙丁稿》为四卷本,《疆村丛书》刻明太原张迁璋所藏为一卷本。
在中国词史中,吴文英是一个引起过不少争论的人。他的词一向被人称为晦涩堆垛。南宋词人张炎便曾说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另外一些人对他却备极推崇。清代学者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便曾说“梦窗(即吴文英)奇思壮采,腾天潜渊,反南宋之清,为北宋之秾挚“。又说他“运意深远,用笔幽邃,炼字炼句,迥不犹人。貌观之雕缋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另外,吴文英因与奸相贾似道关系亲密而受到人们的抨击。然客观地讲,吴文英的词善用典故,体物入微,遣词清丽,实为难得。
吴文英是宋代颇有名气的大家,作品甚丰,历代评词家对吴文英都有很高的评价,四库说:“词家之有吴文英,如诗家只有商隐……”把他和李商隐并驾齐驱起来,有的古人甚至说,吴文英乃宋词最高成就,但是不知什么原因,现代人好像并不喜欢他,以致人们谈起宋词大家,苏轼、辛弃疾、欧阳修等等,就是不提吴文英,很多现代宋词选本也只选一首到两首,不知谁是始作俑者,产生这种偏见,以至于使读者失去欣赏一个大词家作品的良机。
《花庵词选引》则认为吴文英“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可以说在中国词史中,吴文英是一个引起过不少争论的人。形成这样的原因,除了艺术角度的偏差外,我认为最重要的可能是吴文英人生的瑕疵,说破了就是他与贾似道关系亲密而受到人们的抨击。那年读康与之的诗词,我也有过同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的道德品格往往决定着作品的传咏。
这是一首怀人感梦之作。所怀之人是词人深深爱恋而后别去的心上人,所感之梦是梦到心上人的故居而未见其人。思之深故形之于梦,不写昔日旧游情景,而写梦之幽思遐想,可见思念之深切。
上阕叙写梦回旧游之处: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梦境中我又来到了当年那座深深的庭院,花丛蓊蓊郁郁地把院门都遮掩住了。斜阳一声不响地渐渐向西边落了下去,归来的燕子也沉默无语,仿佛心中有诉说不尽的烦忧。
“玉纤香动小帘钩。”一阵暗香浮动,她那双白皙的纤纤玉手,轻轻地拉开了小小的帘幕。
下阕抒写月夜怀人之情: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悠悠的柳絮悄悄飘零,那是春天为生离死别的人偷偷洒下的滴滴热泪。浮云轻轻地遮掩住了月光,那是因为明月也知道悲伤,也懂得含羞。
“东风临夜冷於秋。”此般心绪,此般梦境,尽管这临夜的东风吹来,也完全感觉不到一丝的春意,凄清寂寞的春天简直比萧瑟凄凉的秋天还萧瑟凄凉了。
这是首怀人感梦之词,结句“东风临夜冷於秋”,借自然景色抒写内心感受,古人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的话,词人因离愁的沉重,他的主观感觉却颠倒了过来,“情余言外,含蓄不尽”(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语极警策,情味弥深。
“东风临夜冷于秋”,既是“罗衾不耐五更寒”的生理感受,又是“冷冷清清”的心理感受。小令雅丽清新,含蓄悠长。
喜欢古龙的武侠小说,那个其貌不扬,一生但求有女人与酒相伴的,过着一种颓然生活的作家。
他作品中的英雄都是天生的、自然的、恣意妄为。常常是横空出世,继而震惊四座。不似金庸,总是从盖世豪侠的少年写起,在经过若干的历难和际遇后,终成正果。
英雄莫问出处。这是古龙的风格。因为所塑造的英雄来得轻易,身上难免会带有飘逸之气,同样因为来得轻易,这些绝代英雄难免很寂寞。
寂寞。
无边的寂寞。
深深的寂寞。
每次看见他作品中有这样的话,总是禁不住想笑,觉得他骨子里有着一股天真之气在弥漫,已经达至化境。但他也会说出比较有哲理的话,如“爱情就像是高手过招,谁先动心,谁就满盘皆输”之类的,还有陆小凤打趣老实和尚的那句:高僧对名妓。
世间沧桑让人欲语还休。美人与宝剑,英雄与酒,名妓与闲僧,儿女情长,风云气少……
言为心声。古龙这一生也活得很寂寞。虽然他身边从来不缺少美女和醇酒。没有人懂得他内心真正的感触,而他也不会让人窥见。所以在世人的眼中,他是快意而孤绝的。
“寒窗梦里,犹记轻行旧时路。隔岸人在红尘中,晚风菰叶生秋怨。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真正懂得寂寞的人常有让人忍俊不禁之举,让别人暂时地从寂寞中解脱一会,比如王朔,比如王小波。痞子文学也好,门下走狗也罢,可以让人看后能够真正发自内心愉悦地笑笑,已足够。而如果是自己努力地从寂寞中挣扎出来的话,那很有可能是一次危险的旅程。
生活其实是一场与寂寞无休止的厮杀。
又开始下雨了,风叶疯狂的吹了起来。想来,现在还算是春天吧?可是,在我心里,我感受到的却是“东风临夜冷于秋”。
情衷于夕阳,是每个伤感的人的共同性情,而害怕春风,感觉比秋还冷的人,才是在内心永远失去春天的人。这首词清丽自然,在整饰的句子中,看不到一点写的痕迹,如月光倾斜,朦胧散淡。
《浣溪沙》一调,下片由两对偶句接一单句结偶句给人以工整稳定之感,而单句则显示出摇曳不定的情韵,因此要写好这个结句是颇费工力的。陈廷焯对此深有体会,他曾说:“《浣溪沙》结句,贵情余言外,含蓄不尽。如吴梦窗之‘东风临夜冷于秋’,贺方回之‘行云可是渡江难’,皆耐人玩味。”(《白雨斋词话》卷一)
风踏歌而行…… 入夜了,星星准时在树梢上站岗,他们眨着眼,顽皮地指了指森林的深处,原来是月亮躲在一泓湖水底恬恬地睡着了,风轻轻快快地掠过湖面,弄皱了湖水平整的衣裙,也终于惊醒了月亮的美梦。风穿林而过,森林里静悄悄,在冬天里抵御了一季寒冷的梧桐树叶孤零零地在枝头瑟瑟颤抖,凄凄切切地咏叹“东风临夜冷于秋”,她终于坚持不住,无奈地向地面坠落,风赶紧一伸手,叶子腾空而起,像一只得了生命的小鸟,轻灵舞动。她含着泪说:“风,我不再悲哀,来年再见!”
又是晚来许多愁,东风临夜冷于秋,黑夜一降临我的心就开始落寞,似乎总有一些悲伤的事情,守侯在我的梦入口处与无边的惆怅相续,残灯照只影,无处话凄凉的哀伤与无奈,质的沉重压抑着心情,一如既往的没有丝毫睡意,不眠滋味都尝遍,愁肠又为新愁断,黯然的夜,愈加感觉心力交瘁。
在这样的夜里,手指敲打着键盘,想敲出一些欢快的文字,可心绪却空荡荡的,我被忧伤包围了太久,被夜的寂寥包围了太久,在沧桑悲凉中徘徊,忧郁总是在行囊里裹得很严,心情似乎已经封闭了快乐的出口,泪水淋湿的键盘,吐出一些潮湿的文字,阴暗的心,幻成丝丝缕缕的寂寞的灵魂,交织在梦幻的边缘,清影伶仃,心绪惨淡,凝结出黯黯的心情,不堪回首萧瑟处,落花已作风前舞,惟余恨绵绵,曾经的痛,现在的落寂,忧伤的嘶鸣,惊起记忆破败的碎片,把一种失落的凄楚在思绪里无奈的蔓延,等闲易消魂,年华有限身,壮志沦陷于沧桑,一蓑风雨任平生,心中太多太多的不甘,前度刘郎,往事难追,虎在平阳,又是太多太多的哀愁与哀伤,撕心裂肺的痛,根植在无奈的宿命,豪情的期待隐藏在日落后的山峰,零落成泥,碾做了尘,随着忧伤的风,飘荡在苍茫的空。
吴文英的《浣溪沙》。“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勾。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宋词中写春的词篇很多,但大多是颂春赞春,而伤春的不多见,像吴文英把伤春写得这样具有特色的更是不多见。
窗外:雨水滴答,声声戚戚;窗内:树影颤晃,寒意阵阵。此时此景读吴文英的诗词更多了几分体验。吴文英的词进入各种宋词选本也就数篇,但无法否认他在的词的写作上上承温庭筠,近师周邦彦,在辛弃疾、姜夔词之外,自成一格。吴文英后的宋朝词人张炎在《词源》评介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而同吴文英同时代的词人尹焕在《花庵词选引》则认为吴文英“求词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梦窗”。可以说在中国词史中,吴文英是一个引起过不少争论的人。形成这样的原因,除了艺术角度的偏差外,我认为最重要的可能是吴文英人生的瑕疵,说破了就是他与贾似道关系亲密而受到人们的抨击。那年读康与之的诗词,我也有过同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的道德品格往往决定着作品的传咏。
这是怀人感梦之词,所怀所梦何人,难以查考。旧日情人,一度缱绻,而今离隔,欲见无由。思之深故形之于梦,不写回忆旧游如何,而写所梦如何,已是深入了一层。
“门隔花深”,指所梦旧游之地。当时花径通幽,春意浓郁。不料我去寻访她时,本拟欢聚,却成话别。为什么要离别,词中并未明说。时则斜照在庭,燕子方归,也因同情人们离别之故,黯然无语,相对生愁。不写人的伤别,而写惨淡的自然环境,正是烘云托月的妙笔。前结“玉纤香动小帘钩”,则已是二人即将分手的情景了。伊人纤手开帘,二人相偕出户,彼此留恋,不忍分离。“造分携而衔涕,感寂寞而伤神”(江淹《别赋》)。下片就是深入刻画这种离别的痛苦。
下片用的是兴、比兼陈的艺术手法。“落絮无声春堕泪”,这兼有两个方面的形象,一是写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是写离别时人的吞声饮泣。但这略去了。絮花在空中飘落,好像替人无声堕泪,这是写春的堕泪,而人即包含其中。“行云有影月含羞”,和上句相同,也是一个形象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人,“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韦庄《女冠子》),是写妇女言别时的形象,以手遮面,主要倒不是为了含羞,而是为了掩泪怕被人知,增加对方的悲伤。二是写自然,行云遮月,地上便有影子,云遮月是由于月含羞。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艺概·词曲概》)又说:“词以不犯本位为高。”(同上)此词“落絮”、“行云”一联就是“寄言”,就是“不犯本位”。表面是写自然,骨子里是写人。词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与“行云”,造成了人化的大自然。而大自然的“堕泪”与“含羞”,也正是表现了人的离别悲感的深度,那就是说二人离别,连大自然也深深感动了。这两句把离愁幻化成情天泪海,真乃广深而又迷离的至美的艺术境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这种黯然消魂、心折骨惊的离情,怎么能忘怀呢!有所思,故有所梦;有所梦,更有所思。无明无夜,度日如年,这刻骨相思是够受的。
如此心情,如此环境,自然完全感觉不到一丝春意,所以临夜的东风吹来,比萧瑟凄冷的秋天还萧瑟凄冷了。这是当日离别时的情景,也是梦中的情景。而且也是今日梦醒时的情景。古人有暖然如春、凄然如秋的话,词人因离愁的沉重,他的主观感觉却把它倒转过来,语极警策。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浣溪沙》结句贵情余言外,含蓄不尽,如吴梦窗之‘东风临夜冷于秋’,贺方回之‘行云可是渡江难’,皆耐人玩味。”薛道衡《奉和月夜听军乐应诏》诗:“月冷疑秋夜”。韩偓《惜春》诗:“节过清明却似秋。”
春天月夜风冷,是自然现象;加上人的凄寂,是心理现象,二者交织交融,就酿成了“东风临夜冷于秋”的萧瑟凄冷的景象,这种气氛笼罩全篇,这是《浣溪沙》一词在结构上得力的地方。
这是悼念杭州亡姬之作,开篇即营造了一个梦幻之境。词人在梦中重游故地,探寻爱妾。但门户紧锁,又被深密的花丛阻隔,他只能在门外长久徘徊。这时,夕阳正无声西坠,燕子呢喃,似诉归愁。忽然,他看到窗前的小银钩在夕阳下闪亮。银钩晃动,仿佛有一只纤纤玉手正挂起窗帘。微风过处,词人又闻到了她的玉手散发出来的熟悉幽香。“小帘钩”之“动”是梦境中的幻景,“香”则是梦境中幻觉里所闻到的气味。可谓是梦中之梦、幻中之幻,迷离飘渺更带点神秘。它出自词人的一片痴情,表现得极其生动、鲜明、细致,有形体、色彩、光亮、声音、动作,还带着香味,可见可闻,可触可感,因而幻中显真,格外感人。
“落絮无声春堕泪”,这兼有两个方面的形象,一是写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是写离别时人的吞声饮泣。但这略去了。絮花在空中飘落,好像替人无声堕泪,这是写春的堕泪,而人即包含其中。“行云有影月含羞”,和上句相同,也是一个形象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人,“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韦庄《女冠子》),是写妇女言别时的形象,以手遮面,主要倒不是为了含羞,而是为了掩泪怕被人知,增加对方的悲伤。二是写自然,行云遮月,地上便有影子,云遮月是由于月含羞。
花期已过,满目蹉跎。在荒芜的倦怠中,灼灼的色彩,连同那蔓生的蕨类,都在相约着一起枯黄萎去,相约着,把彼此忘记。
??叶,一片片落,飘到比心更远的地方。
??红消绿殒,幻灭的一生只在眨眼间就遍历沧桑。
??我终无法以一颗卑微的种子的心情去守侯一场永不陈谢的鸟喧花静,无法,奢望去追寻那铭记已往的足迹。
??生涯若梦,或许在梦里,在刹那的芳华间,我才能次次重温那袭我以春回的郁香,才能在蓄满心池的月色中沉睡,直至,长眠不醒。
??一些淅淅沥沥的文字就衍生在这个多感的季节。
??心,已瘦成了一只儿时迷失的柳笛,在没有星月的暗夜里,吹着摩挲千遍的清音。
??风冷雨细,打在身上,很痛。
??人常说,春去秋来。
??不觉中,让我想到参商二星,想起彼岸花。二星一西一东,此出彼没。就像彼岸花,花叶同根,却永远无缘相见,就像春长秋落,共栖天宇下,却生生相错……
??这就是距离,是遥远。
??是在转身的一瞥间,是在望尽的千帆里,所有所有,却是在淡烟浓愁中婉约而过。
??我知道我该忘记的,最后一个春天,最后一次飞花鸟啼。
??我知道那些许的寒,悬浮的怨,如帘,已隔开了红尘,隔开了我的世界。
??帘外,月,如水,只有缕缕的残梦摇碎了淡淡的秋,落英缤纷,如絮,飘落无声
一叶随风忽报秋。
??一缕花香轻轻掠过前额,那是多彩季节里的最后一抹尘。于眉间,留下粗糙的痛。
??总以为,那些纠结缠绕的疼痛,只要趟过了岁月的河,便会被弥漫着尘世喧嚣的烟蔼所掩淡。
??总以为,只要在静默中修行,那千里外熟悉抑或陌生的河流便会在光与影之间,在割舍与缠绵之间用厚重的河床将心事深埋。
??常独自凝望暮色,在苍茫空穹中感受那阕伤痕累累的吟歌,千年的雨随风而来,顺着面颊,簌簌而下。
??在曾经满掌翠绿繁荣的落寞里,我不知道我在怀念什么。
科学:在“行云有影月含羞”的夜晚,人们都休息了,只有“落絮无声“。那么,花草树木也需要“睡觉”吗?当然需要!我们都知道,当风或雨吹打到含羞草时,它的叶子就会闭上。可在是平静无风的夜晚,没有东西碰它,它的叶子也会合拢在一起垂下来。这时候,它们其实是在睡觉。像含羞草这样,晚上睡觉的还有合欢树、槐树等。而有些植物却是在白天睡觉,像夜来香,它们白天紧闭花瓣,到了晚上才悄悄绽放。最有趣的是番红花,一天之中,它时而张开,时而闭合,醒醒睡睡,要反复好多次。植物要睡觉,是植物保护自己适应环境的一种方法。含羞草在夜间把叶子闭合起来,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减少热量散发,夜来香晚上不睡,是因为它依靠一些专门在夜间活动的蛾子传播花粉,白天把花瓣闭紧了,昆虫就偷吃不了它的花粉了。番红花时开时闭,是因为它对气温的变化十分敏感,气温上升时,花瓣内层的生长比外层快,花便绽开了;一旦气温下降,外层的生长就会比内层快,于是花便闭合起来。你看,植物“睡觉”是不是非常有趣的现象呢?
人们在依托网络发泄自己压压抑的同时,也被另一种新的烦恼所牵制.就也许就是在你精彩的人生中又添上了一段插曲,而我却希望在这段插曲中能永恒~~
可是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汩汩而过,就如空气中湿润的粒子,抓不住……你还是决定要走了,执首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们又来到了瀑布,来到我们相恋的地方。当你松开我的手,迷蒙着双眼问眼前的飞花,花不语。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其实,当网络与现实发生碰撞的时候,毫无疑问输的终究是网络,我们也不例外,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无论时光如何远去,我都知道你已经深深的走进了我的心里,成了我一生的难忘。曾以为自己能淡定潮起潮落,笑看云卷云舒。而此时的伤感却唯情别矣。挥别凄清心拭泪,悲去后,音容何见?面对离开却无法释怀!曾以为自己可以忘却,忘却曾经的美,忘却曾经的好。可是为什么却夜夜无眠····很多时候,我很想很想找个人好好聊聊。我很在意心与心的交流与共鸣。说真的,我很希望能跟我分享我的感觉的人,会是你!可如今只能以字默别,心黯然。默默,脉脉,离去。不敢与你说一句缠绵的话,不敢与你相见,哪怕一眼。愁肠百结中,做一个恩断情绝的女子,覆盖茫然的心曲。从此,我只能让心事堆积如山,让思念将我淹没。从此,我只能在夜的彼岸默默为你祝福。
谁能指点我,这一生我还能放的下对你的牵挂吗?要怎么才能不想你,怎么才能做到?
吴文英词,“浣溪沙”,为何春有秋声,无奈夏伤秋雨,秋之为秋,动态观望,意念使然。这么含情脉脉的两句:“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款款至深,如见春之郁郁,月之优柔,与下句“春风临夜冷于秋”却相迥异,开阖之笔,意在醒人耳目,须深味之才得个中奇巧。
在夜阑人静时,天空皎洁的月光洒将下来,一人在室内微弱的灯光下,百无聊赖翻腾出书来,心不在焉看下去也是另一类的青灯黄卷吧。更多的是如烟如梦的前尘往事于此时跳将出来,手中的书是看不下去了,伏案无语,凝滞的目光已定格在窗棂上,只有收音机传来幽婉的旋律,尚可拔动已麻木躯壳包裹着的心弦,魂魄在窗内窗外踅来踅去,找不到停靠港湾;精神的家园;心的栖居之所。
一点残灯伴夜长。是“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的解读。这样的春天是见不到春风徐过,花烟树浪,喧喧哗哗,飞扬激荡,绚丽缤纷之百芳斗艳;却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寞、凋零、肃杀、萧瑟之黄叶飘零,将凉秋挪为春用了。个中况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一个在阴霾笼罩下的沼泽跋涉者,是注定与灿烂的阳光、芬芳的鲜花、温馨的关怀无缘,眷顾他的只剩下孤独了。只有无私清澈柔和的月光,伴你我他(她)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落叶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夜未央,她凝望窗前满地的落絮眼泪无声落下。留下一地的忧伤。
碎步踱入庭院,轻柔的杨柳风乍起。月光下。她,裙摆飞扬。微风轻轻掠过耳际。风中隐约中传来“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
她轻盈地弯下腰去。拾起一片落絮。雪白中透着点几微黄。那是怎样的一种黄啊?黄得干净,黄得纯粹,黄得寂寞,黄得孤单……
东风又起,她的心猛地打了一个寒颤:“东风临夜冷月秋!”四周明明还是暖暖的暮春。为何她会感觉到如寒冬肃杀般的冷呢?
昨日青丝恼三千,流年难返,一霎白如雪,风不定,愁难灭,随缘往事空如烟,晚风依依恼愁眠。
今夜月虽皎洁,可总也难脱乌云羁绊。人生苦短,汤汤一路似梦幻,虽有素洁萦心,可也如这皎月般,怎不落下瑕瑜呢。置身于茫茫天穹下,举首欲企窥隐匿在穹宇中的极星,奈何云气氤氲,遮掩了光泽,我浑浊的双眼,已无法寻得指路的明灯。
“簌簌”风打竹林,“簌”声一声紧于一声,系紧衣领,微眯双眼,远远观望着冷月悬空,一丝酸楚不禁泛起,对月感怀,泪珠阁定空相觑。念想天地悠悠,未缝前人也难遇来者,唯独这古时月,明日风萦绕心绪,化作点点哀思。
当一个人独处静谧,一份悠然,一种茫然,一丝漂泊的感触便借着浩然光景流入心田。观朗月慕悲风,心似明镜含映种种,做个物我两忘何其快哉。可白云如苍狗,转瞬即逝,匆匆然,甚至连份喟叹都给不了。云瞬息而已,却以华美万变的形态终其一生,或贲华,或蝴蝶……而皓月呢,看似恒久,万古如初,可总也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时圆时缺千古轮回,轮回着不变的无奈,反复着亘古的悲伤。
月如是,月下之人亦如是,人不过百年不似明月悬千载,可古往今来的有心人将各自对于生活的感悟,命运的无常,写入了书中,化进了含月如梦的诗句里,只要文字不灭,文明未断,那么将来者必将从书中月里感受并继承那份悲伤,如此种种,皆是命运的命运罢。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月色的妖娆俏皮都付与这无声春泪中,是百花争艳,却也是感时伤春啊,时至清明,又是一年断魂日,缅怀先人,追往过昔,可远在他乡的我唯有将这份追思寄予胧月尔。
“簌簌”风逝叶落了无痕,远山月,眼中人,故园定是芳菲歇,乱岗坟头,可怜草萋萋,无端想起故人安息之所,恐春情催草更生,恼先人清净。明月照我拉下孑然身影,相思难托付,唯有来日添坟头一柸新土。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03
10 月
20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