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1)西城:指汴京西郑门一带,多种垂杨,金明池在其西北。系归舟:指杨柳而言。刘禹锡《杨柳枝》:“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管离别。”晏几道《梁州令》:“南楼杨柳多情绪,不系行人住。”“西城”三句:写看见早春柳丝轻柔,触动自己的离恨,因而流泪不止。(2)朱桥:指金明池上朱漆桥梁。《东京梦华录》卷七:“西去数百步乃仙桥,南北约数百步,桥面三虹,朱漆阑楯(shǔn)”。碧野朱桥:指游乐之地。(3)韶华:青春年华。(4)便做:便使,就使。
早春的西城外,杨柳如丝般的轻柔,牵动游人离别的忧愁,扑簌簌的泪难收。还记得当日多情,曾为情郎一系归舟。碧野红桥边的踏青泛舟已成过去,如今感伤人不见,江水空自流。
美好的时光不会为少年停留,离恨悠悠绵长,简直是无止无休!柳絮飘飞的落花时节,我又登上了江楼。即便是眼前浩浩的春江都变做泪水,也流不尽我这无尽的离愁!
春风拂动,西域的杨柳百般柔美,让人不免想起曾经的温柔,以及无可奈何的离别,继而泪水夺眶,身不由己. 还记得当年在这柳树下为归来的你系上船绳,绿的田野,红的桥,一切都历历在目,可惜再也找不到你的影子.只有这里的水依旧流淌.
年少的人啊,浪费了多少美好时光,只知道无缘无故的哀叹惆怅. 在柳絮漫天,花落缤纷的时候,登上高楼远眺,远处的一江春水流淌不息,如果用泪水可以排解忧愁,恐怕我需要流的,不止这一江春水……
秦观(公元1049-1100年),早年字太虚,后来因为敬佩后汉马少游的为人,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著有《淮海词》。他是天生的才子,少年才俊,文丽而思深,名盛一时。
秦观是一个情种,他细腻、纤弱,多情,忧郁,将离愁别恨抒写得缠绵凄伤,如同落花流水间传出的天簌之音,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他的词深受柳永影响,但比柳永雅一些。有人将柳永词比作《金瓶梅》,将少游词比作《红楼梦》。《红楼梦》虽然高雅,但也从《金瓶梅》中汲得灵气。少游与柳七都能以平等和同情的态度对待那些风尘女子,严肃认真地抒写他们之间的爱情,唱出了一首又一首真挚、纯洁的爱情之歌,留下了一篇又一篇传世之作。
秦观一生失意,他的命运是与苏轼密切相关的。他才华横溢,但有才学的人不一定能出人头地。秦观两次科考均告落第,他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这时,苏轼给了他很大的帮助,说他“有屈,宋才”。在苏轼的鼓励和力荐下,秦观再度应试,终于在三十六岁时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后来,秦观又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经常出入苏轼门下,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在这四人中,苏轼又偏爱秦观,民间甚至流传着一个“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子虚乌有地编造出了一个聪慧美丽、才气过人的苏小妹,然后,又将秦少游变成了苏轼的妹夫。
相传苏小妹聪明过人,能诗善文,读书过目不忘,经、史、子、集无不通晓。秦少游对苏小妹仰慕已久,便择吉日去苏家求婚。苏小妹的父亲苏洵让秦少游写一篇文章,交女儿批阅。小妹在少游的文章上批道:“不与三苏同时,当是横行一世。”苏洵便将苏小妹许给了秦少游。
成亲这一夜月明如昼,少游在前厅饮罢酒来到洞房,不料房门紧闭。苏小妹传出话来,她出了三个题,少游必须答对后才能进洞房。第一题是和一首绝句,秦观略加思索,即取笔写就。第二题是猜谜,秦观并不费力,也猜中了。第三题是对对儿,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
这对儿出得非常奇巧,秦观左思右想,也不得其解。苏东坡尚未睡下,他有心相助,看到庭中有一只花缸,盛着满满一缸清水,水中映着一轮皎洁的明月,便躲在阴影处,拣个小石子投向缸中,一缸清水刹时搅乱,水中明月散若碎银。秦观见状,茅塞顿开,脱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秦观在苏轼的帮助下,通过了苏小妹的考核。不过虚构毕竟是虚构,只是寄寓了后人的美好愿望。现实中,秦观注定是个悲苦的人物。他出身贫寒,少年丧父,屡试不中,靠典衣、喝粥艰难度日。好不容易中了进士,入了仕,没过多少好日子,就因受苏轼牵连,被迫离开京城。此后,又屡遭贬逐,辗转各地。
秦观不像东坡那样豁达,他对人生的期望很高,对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仕途失意对他打击很大。他心中郁积着怨气,情绪低落,痛苦万分,在忧伤中苦苦度日。因此,秦观后期的词作大多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字里行间浸透着忧伤和悲苦,蕴含着一种很深沉的失落和迷惘的伤感。这是一种在风雨摧残中流淌出的柔弱的凄美,读着让人流泪。
此词写贬谪之哀情。绍圣元年(1094)春,秦观坐党被贬,行前重游西城金明池、琼林苑,触景生情,忆起当年游园,不禁悲从中来,遂有感而发。上片由杨柳弄柔引动离愁,并进而追怀往事。当日西城宴集,碧野朱桥,群贤毕至;而今物是人非,只有流水依旧。下片感叹韶华易逝,徒留悲恨。远行之际,登高一望,只见飞絮飘飘,更添愁怀。结句以春江喻泪、喻愁,愁情难堪,愁恨难忍,愁思至极。此词乃少游人生转折时、创作转折期之作,不似前期身世之感的艳情别绪,又不似后期贬所之作凄厉悲愤,忧伤绝望,其婉曲深沉的特点耐人寻味。
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该词约作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与友人多因党籍遭到贬谪,所以词中有“人不见,水空流”的叹息。两年间世事沧桑,将贬往杭州做通判的秦观又来重游金明池以告别汴京,自然生出无限感慨。古人于诗词中言愁,往往喜用夸张语,本词也用春江流水喻愁,虽不出前人之言,却也融如了一些独特的想象。
你一定是要走了,我还是来送你了。
春天的西城,春天的杨柳,春天的……你
我感到心脏揉皱了的痛,每个褶子都挤满了对你的感受,
离别的忧愁哦,让我珠泪难收。
你一直是那么多情,一直喜欢在春天泛舟,
还记得,泛舟的春天里,有你也有我,
如今还是在这条江上,还是一条小舟,你却要远走,
不知道这多情可否能牵回你的归舟。
以后再也看不到了,我却忍不住还是要来,
碧野,朱桥,黄雀,小舟,画堂,烟柳,
都过去了,都逝去了,都是你的影子,
没有谁还能够看到哦,只有这春江水默然空流。
多美好的时光哦,就那么匆匆而过,
总是以为我们还年轻,却不知美好不因为年轻而停留。
恨自己就那么让那美丽流逝,
我不知道这恨到什么时候才有个尽头。
又是春深时节,柳絮飞舞时候,
春花将凋,春愁难禁,春殇又是,
我又来这里了,栏杆又倚,风雨小楼,
依然独立残阳,依然柔情满袖。
春江水不断,滚滚东逝去,
相思泪难抑,幽幽无心来,
就算把这春江水都化作珠泪,
又如何流得尽我这千古情愁。
秦观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词人,他的词清丽婉转,空灵蕴藉,没有呼天抢地的那种悲叹,却自有一种幽微深远的意境,前人评价“少游词,词心也”,秦观是用心来写作的,具有一颗善感悲悯的心。还有,秦观的词很讲究炼字。他的词,既有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又有语言的美,读起来真的是很享受很感动。
此词写离愁别恨,读来清丽和婉,仿佛一首优美动听的小夜曲,细加玩味,则无限哀怨。起笔赋柳,“西城”,当年离别之地,“春”,点名节气,“柔”咏柳形态,这句妙在化静为动,将景点活,春风微拂,柔条万千,款款起舞,婀娜多姿,这在常人看来,何等赏心悦目,然而何以独对诗人偏偏触发起满怀离愁和无穷泪水呢?一则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因此见柳而动离愁,也是人之常情;二则此柳乃当年别时之柳,而且承它多情,曾为自己一系归舟,印象鲜明,记忆犹新;三则,故地重游,见柳思人,睹物伤情。所以由柳及人,引出一段往事的回忆。往事纷繁,词人只写“碧野朱桥”同游之乐,此反衬手法,以往昔双飞之乐,衬今日影单之悲。由于作者重在叹今,故于忆昔处稍触即离,转笔做收:“人不见,水空流,”其低回哀怨,惆怅流连之情,跃然纸上。
下片劈头就是意极沉痛的一句:“韶华不为少年留”,这是由上片结处的“水空流”,联想到岁月如流,青春不再。人生是短促的,但离恨悠悠,却无休无止,特别是在暮春时节登楼远眺,眼见柳絮飞坠,落花飘零,大好春光冉冉消逝,更是倍增一种知己难觅,人生易暮之感,正当词人倚楼深深自苦自愁之际,目光掠过浩荡东去的春江,忽地萌生一个惊人之想:满江春水竟然变作一江辛酸之泪,但接着又一转念:即便如此,也流不尽自己胸中的无限离愁啊!
词的结尾一句,化用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又有所翻新,历来为词评家所赞誉。
情,牵魂动魄之触;思,愁心伤身之得。秦观的抚今追昔,自有一番离情别绪,少年心事,情不自禁之慨。人之杳杳,情之切切,因情而思,泪眼难收,愁如春水不尽流,终是不老谎言,缘于情而断于思。
秦观在此词中怀人而放话别一幕:依依杨柳,柔柔春风,红红板桥,萋萋原野,多情少女,素衣白裙,娇面含羞,泪满双眸,纤纤玉手,执拗系缆,脉脉观郎,不忍放行。而如今板桥依旧红红,原野仍是萋萋,人面不知归何处,泪眼和水流,怕是伤心人已有怀抱,多情人依然立尽桥头: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闲愁又多几许。在“凭高目断”,“无限思量”中轻叹“天若有情天亦老”。秦观的系归舟少女,已“花”落他家。泪愁交加于事已无补。唯一的安慰,应该是“梦里曾见”,已温情思之郁。他自己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语也不能减轻情思之纠缠。“古之伤心人”唯秦观为首也。
秦观之情事,可谓泪眼朦胧,愁丝不断。对情,经过许多“大悲大苦”之人是深有体会的。情之深乃是爱之切,所以伤之则极痛。再炽热的心也抵不住情人远走这冰冷一击。偶一回首,伤痕还历历在目。“时间仅仅能冷却但不能移动爱情,伤逝的情怀需要终生的光阴来咀嚼和反刍。”无可奈何的情思,收已收不回,忘已忘不掉,就这样徘徊,冷落,消极自身不是办法。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才是真正的爱情宣言。因为“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的苦恋与爱人的冷淡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这样的后果只能是“泪眼已枯心已碎”。“多情是一把对准自己心窝的刀,伤的只能是自己。”在这个既讲缘,又讲感觉,更讲权势和金钱的爱情观世界里。为爱而爱的心,因泪涸而成沙漠更渴望有超越的爱来滋润,但“嫁妆比爱情重要,面子比爱情重要”,有谁理会你的多情善感。情思只是不老的谎言,男人用它骗女人一夜,女人用它骗男人一生。移动的诱惑风景,是不可触摸的神话。“自古多情空余恨”需要借鉴,还是需要反思?为爱而爱的爱难道要在这市场越来越广阔,经济渐趋发达的今天,走向绝版?情思的世界,需要碧水青天,只是识破谎言后,只落得满脸的辛酸。
情,人之本色。古人、今人被其困忧,为之欢欣,将来的人也是同样!情思不老的谎言将伴随性情之人一直走下去。正如被诸神惩罚的西西弗一样,推石头上山难为终止。秦观之类的人,应该多些自信。那系归舟的多情女或许正在别处把你期盼。“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但困在泥潭中而不知如何走出的牛,恐怕到最后连岸边那金风玉露的枯草也吃不上的!
秦观虽为苏门弟子,但他的词更多的接受了柳永等婉约派的影响,因此,多描写离愁别恨、男女爱情,风格偏于柔婉。秦观与其他婉约词人的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秦观的词并不是单纯地表现男女爱情,而是“将身世之感并打入艳情”,即借爱情描写抒发身世之感。例如他的代表作《满庭芳》(山抹微云),通过对一位歌妓的怀念,表现了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将爱情与身世结合在一起。
其次,他后期的词多直接表现政治上遭受挫折时的痛苦绝望心情,这在其他婉约词人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例如《踏莎行》(雾失楼台),一方面对景物的描写极为悲凉,一方面又直接抒发了远贬郴州时孤寂无聊的苦闷,其中流露出来的绝望心情,千载之下依然动人心弦。
第三,艺术上,秦观的词有两方面突出的特点:一是善于描写迷离朦胧的意境。如《踏莎行》开篇就写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晚景。二是善于通过比喻、写景等手法,将无形之情写得既形象又富有美感。例如“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这些描写长期以来都为人所称道。
过去,秦观一向被列为婉约派的大家,但他的词娱乐的成分减少了,更多的是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这又是苏轼影响的结果。可以说,秦观的词一方面继承了苏词突出自我抒情的特点,在词中表现身世之感;但又力避苏词过分诗化的特征(如用典、大量议论等)。一方面既继承传统词,特别是柳永词的婉约、铺叙手法,同时又扬弃了柳永的市井味。
“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取夸张性的比喻。以春水喻之,如李煜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以春草喻之,如李煜之“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此皆状其迢迢不断,绵绵无绝。言其深广者,如秦观之“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更有甚者,如贺铸之“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连用三喻,使“愁”有弥天盖地之势。总之,“愁”与“恨”,通过视觉艺术形象,已化为可感的实体。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秦观为宋人写愁高手。他有很多写愁的名句,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将愁点化成绵绵无尽的细雨,郁积在心头而不能去;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将愁化为滔滔不绝的春江之水,欲罢不能;如“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于伤春中表现出难以排遣的闲愁;而“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中,无边的愁苦已经铺天盖地压将下来。
天有不测风云,人也就有了说不完的愁苦忧患。在个人、民族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不仅识愁、问愁,更要解愁。当然用以解愁的并非“杜康”和“狂药”,而是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与天斗、与地斗的决心。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听不见秦观词中的恨悠悠,也看不见流不尽的许多愁。
夕阳西去,暮入碧山。
苍苍翠微映于夜色之中,一轮山月如鉴,照见台前读书人,琅琅诵声誉幽谷深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