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旭
【摘 要】 本文旨在从山境凄清的寒石山是寒山子的无悔选择,寒山子在摆脱世累中心境悠闲、超然达观,寒山子的生命在禅境空寂、心禅合一中获得永恒,“寒山”意境风行海外四个方面论述寒山子如何用其神来之笔在其山水诗中描绘出了一幅幅融山境、心境、禅境为一体,山静、心静而又心禅合一的“寒山”意境图。寒山诗曾狂热海外,而美国自然文学与寒山文又恰恰有着相同的情韵,这又与禅宗流行、禅韵悠扬对海外人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这样说,寒山子山水诗中的“寒山”意境,正是人类在审视美、追求美的历史进程中,对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默认与赞同。
【关键词】寒山 意境 山水诗 禅境
晋孙绰在著名的《游天台山赋》中写道:“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唐李白吟咏“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等等,这些都为天台山增加了几分神秘感和引诱力。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终点,无数文人墨客为这里的神秀山水所陶醉,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中有李白,有孟浩然,有元稹,也有刘禹锡。
在唐朝,一位生活平淡如水,心境清澈如一的诗人寒山子也在这里长期隐居。“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十余年忽不复见。”[1]
寒山子在天台的寒石山择幽而栖,在“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中“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这一住竟住过了七十多年,住过了他的全部人生。
寒山子的诗明白如话,却又“俚语俱趣,拙语俱巧”[2],雅俗共赏,似儒语、似道语、又似佛语,神奇莫测,耐人寻味。一千多年过去了,其人、其诗不但没被世人忘却,反而在二十世纪里以它清新淡雅的格调,浅近生动的语言,高深玄妙的哲理,神韵悠扬的禅境飘洋过海,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引发了一场盛久不衰的“寒山热”,“寒山”意境为东西方人们所共同钟爱。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对寒山子山水诗中的“寒山”意境展开论述。
一、山境凄清的寒石山是寒山子的无悔选择
青年的寒山子,风流倜傥,自鸣不凡。他的老家在陕西咸阳附近,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走上仕途,可是“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在腐败的选官机制中,他落选了。但他没有灰心,抱着“盲儿射雀目,偶中亦非难”的侥幸心理,屡败屡战。“个是何措大,时来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囊里无青蚨,筐中有黄绢。行到食店前,不敢暂回面”,寒山子最终跌入了窘迫、穷困、失望的深渊。
“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抛绝红尘境,常游好阅书”,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社会中,寒山子因科举不第,生活困难,屡受亲戚责备,连妻子也疏远冷落了他,这使他对人世间的生活感到了彻底的绝望。又加之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隐逸之风盛行,老庄返朴归真、逍遥无为的道家思想深刻影响着他。渐渐地,他看破红尘,想到离家出走,到大自然中去,到偏远的幽静深林里去,远离世俗社会,远离趋炎附势的人群。“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行江青草合,入塞红尘起。……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最后他终于找到了风景秀丽、佛宗道源的天台山,并以寒石山作为自己的永久栖息之地。
寒石山与天台山其它峰峦相比,因绝少人烟而更具几分野性,几分凄清。这里,常年积雪,寒冷无比。“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沓嶂恒凝雪,幽林每吐烟”,寒石山天寒地冻,积雪难化,年年如是。连绵起伏的山峰终年积雪,因天气寒冷凝成的小水珠就像人家的炊烟,袅袅升起在空阔的山林里,愈显得深山的寒冷与寂静。这里,空荡寂静,荒僻凄清。“寒岩人不到,白云常叆叇”,深山杳无人烟,唯有浓密白云,悠闲游荡,自由自在。“茅栋野人居,门前车马疏”,寒山子在荒僻凄清的山林居住,绝少与外界人们往来,过着野人的生活,夜宿溪涧边,以石头为床,与虎鹿为邻。这里,遥深宽阔,一望无垠。“云山叠叠连天碧,路僻林深无客游”,山高入云,层峦叠嶂,郁郁葱葱,林路僻静,遥深无人。“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寒石山重山环绕,无穷无尽。寒山道上,百草丛生,不见行人,蜿蜒盘曲,云路无踪。
寒冷、空静、遥深,这就是寒石山。在这里,寒山子才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活,他再不必为名利而奔波,再不会遭到冷眼和责难,他的心灵也可以在青山白云中得到长久地休憩和安歇。
二、寒山子在摆脱世累中心境悠闲、超然达观
1.寄情山水、静心写诗
“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寒山子身在自然,热爱自然,那里的青山白云、碧涧幽谷、松涛竹韵,无不使他感到怡情适性、放旷超逸。他为大自然所陶醉,他的感情乃至生命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然后又一起融进他的诗篇。
作为对现实社会不合理的回应,他的诗摒弃了时人的雅语丽句,以俚言俗语入诗,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炼,其风格兼有平淡和爽朗之胜,给人心界空灵、幽美之感,无处不流露出他超脱世俗之心、热爱人生之情。而他的大量山水诗更是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境界高远、意境优美。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联联对仗,句句叠音,丝毫不露雕琢的痕迹,山中凄清之境,历历在目,而且带有一种浸透全诗的幽冷寂寒的感**彩,寒山子远离世俗喧嚣,在毫无旁涉的情况下,体悟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美得像仙境,静得像永恒,幽得像古庙,荒得像沙漠。”[3]寒山子心静如秋水,乐在幽林隐居,甘于寂寞孤独,无论天地变改。
“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联溪难记曲,叠嶂不知重。泣露千般草,吟风一样松。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蜿蜒溪涧,层叠山峦。不断延伸着的寒山道,难见行人车马,唯有露草和松涛朝夕相处。这里人迹罕至,寒山子却悠然独往、形影不离,禅趣盎然。
孤寂绝尘的生活,飘逸清凉的诗风,造就了寒山子的地位。寒山子的山水诗,是一个虔诚的出世者真性情的结晶,一个浸透中国文化卓越精神者的无声宣言,在众多山水诗中独具异彩,光芒四射。
“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寒岩人不到,白云常叆叇。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细草作褥,青天为被,诚然一幅神仙栖息图。在寒山子的世界里,只有寒岩与白云,细草和青天,还有一个任运栖迟的自己。任随天地变改,他枕石而眠,快活自在,似乎在与自然的融合中,已经化为了寒岩的灵魂,而进入了永恒的境界。
寒山子的山水诗吟到“寒山”句便工,而走进诗里的“寒山”意境,每每能帮我们洗涤身心、超脱世累,引我们迈向禅韵悠扬的深山幽林,促我们回归原始纯朴的大自然。心静自然冷,世浊何必争?我们的心若没有世尘污染,只有童真无邪,也就不会为蝇头小利去自寻烦恼,也就不会为一无所有而苦煞身心。漫步青山,抬望白云,沉浸在清风中,沫浴在阳光下,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生活、享受,人生平淡而充实。
2.悠闲自在、逍遥物外
在深邃寂静、草木葱郁的重峦叠嶂之中,寒山子真正体会到了心无尘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和山林幽隐的情趣。“卜择幽居地,天台更莫言。猿啼溪雾冷,岳色草门连。折叶覆松室,开池引涧泉。已甘休万事,采蕨度残年”,他爱这里的幽奇,更爱这里的清静。“自怜生处乐,不夺凤凰池”,独自在深山溪谷中漫游,**形骸,寄情山水,无拘无束,逍遥自在,还有什么比这里更舒适的呢?
“隐土遁人间,多向山中眠。青萝疏麓麓,碧涧响联联。腾腾且安乐,悠悠自清闲。免有染世事,心静如白莲”,深山静处,心境清明闲适,一尘不染,如白莲般纯洁,又不为任何俗务所扰,不为荣辱得失而激动,如清澈平静的秋江之水。这种纯洁而平静的心境,只有寒山子才能达到,这种超然象外,物我合一的意境也只有寒山子才能创造。
“寒山深,称我心。纯白石,勿黄金。泉声响,抚伯琴。有子期,辨此音”,伯牙优美的琴声唯有钟子期才能听懂,寒山子志在山水,与山林清泉为知音,物我两忘,心境纯真,潺潺的泉水声也只有他才能真正听得懂,享受得到。
3.冷视世俗、高深莫测
“时人见寒山,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袭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寒山子是一位身处社会底层的文人,坎坷的生活经历使他真正读懂了人生、看透了社会。长年的深山隐居,又使他的心灵不断得到净化。从崇儒,到学仙,到最后归佛,他走过的是一条中国知识分子屡屡过往、而又满布荆棘的道路,他清心寡欲却不自我封闭,他接近底层民众,而又冷视世俗风化、张扬自我个性,他在与世隔绝、孤独寂寞中以自己所特有的生活方式做人、写诗,不管世人的偏见,更不与鄙俗者答言。
寒山子“或长廊徐行,叫唤快活,独言独笑。时僧遂捉骂打趁,乃驻立抚掌呵呵大笑,良久而去。且状如贫子,形貌枯悴,一言一气,理合其意,沉而思之,隐况道情,凡所启言,洞该玄默。乃桦皮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是故至人遁迹,同类化物。或长廊唱咏,唯言‘咄哉咄哉,三界轮回’。或于村墅与牧牛子而歌笑,或逆或顺,自乐其性,非哲者安可识之矣。”[4]他看透了社会上虚伪的人情世故,蔑视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只说真话,不合流俗,自然不被世人所理解。“偃息深林下,从生是农夫。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诌谀”,他隐居深林,永保个性,真心不改。
寒山子是一位饱经沧桑、不合俗流的慈祥老人,他只是为了逃避社会现实而隐居深山,他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只是他的情趣更高雅、心地更纯洁、胸怀更宽阔。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寒山不胜寒,凡人难以进入。而寒山子则不然,他能置身物外、漠视名利、抛绝尘杂、忍受寂寞,以平常心态看待世间万物,保持内心永远清净。当然,凡人凭借自己,洗涤身心、清除杂念并持之以恒,自然也能达到这种圣人才能达到的至高境界。
“寒山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神秘、最奇特的人物:他的身份不明,而逻辑汗漫,有如老聃;他高蹈放旷,情感恣肆,有如庄生;他沉厚、友爱、谦逊、有如孔子;他纯一、自然、放任、有如陶潜;他深邃、奇谲、浩瀚、有如释迦。他一身兼备儒生、道情、诗人、高僧的气质,事实上,他是中国文化透过孔孟的钢筋,老庄的水泥、沙,释迦的水,结合而成的坚实的巨型。”[5]
在历史上,似乎很难找到与寒山子这种同类型的独步千古之士,因为他的生活与众不同,因为他的心境清澈如一,因为他的诗境充满力量。“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这种登峰造极,超然绝顶的境界,只有寒山子才能达到。
寒山子的诗“皮肤脱落尽,唯有贞实在”,在他的诗里,没有无趣的唠叨,没有刻意的雕琢,只写自己的真感受,只写自己的真乐趣,所以他的诗能为东西方世界共同所喜欢,共同所皈投。
4.洒脱出世、超然达观
寒山子有不同于常人的坚韧和毅力,在纯朴的隐居生活和优美的大自然中,他的心灵不断得到净化,隐逸终身的决心越来越坚定。他明确地认识到:“荣华能几日,眷属片时亲。纵有千斤金,不如林下贫”,他还以林中鹿自比,“鹿生深林中,饮水而食草。伸脚树下眠,可怜无烦恼。系之在华堂,肴膳极肥好。终日不肯尝,形容转枯搞”。在山林中才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世俗社会的名利和享受,只能带来痛苦和烦恼。
这种出世、归隐,是身出世、心也出世,是身归隐、心也归隐。“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隐遁山林,逍遥物外,一尘不染。与尘世隔绝,无尘缘之累。
“家住绿岩下,庭芜更不芟。新藤垂缭绕,古石竖巉岩。山果猕猴摘,池鱼白鹭衔。仙书一两卷,树下读喃喃”,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寒山子渐渐把个人有限的生命融入了大自然,融入了无限的宇宙之中,与天地万物相依相存,超然达观。“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无一事,明月清风是我家”,如此洒脱,如此豁达,生命的意义在大自然花开花落、生息变化中得到不断升华。“这种与天地冥合,与大自然同归,心摄三界,情满乾坤,逍遥游乎无限之中的快乐,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短暂的生命变成了永恒。”[6]
寒山子的隐逸山水诗,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积极乐观、超脱浪漫的可贵精神。我们虽不必全然服膺他的隐逸思想和隐居生活,也不一定局限于他的宗教,但他的洒脱、逍遥、达观,已够我们人类去高山仰止了。
三、寒山子的生命在禅境空寂、心禅合一中获得永恒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禅”就是静心思虑、涤除烦恼、修心养性,获得精神解脱。在佛学子弟看来,人生本是一种痛苦,没有一种现实能解脱这种痛苦,只有通过“禅”才能在思想中获得清凉,进入“佛”的境界。
禅境诗是禅者将自己修持的心得及悟境,用诗句表达出来,形成既富有文学特质,又具有思想境界的禅诗。寒山子的这类禅境诗与那些恬淡闲适、超然物我、逍遥洒脱的隐逸山水诗实无二致,只是山水诗以诗境表心境,禅境诗以诗境表禅境。
寒山子实践着一种平淡的生活,他极力将自身融入自然之中,并追求一种朴实无华、平淡自然、静谧无喧的情趣和韵味。寒山诗中灵性处处流动,逸笔草草却自有无限的深情原韵,读之使人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这正是寒山子参禅心态下审视自然、审视人生的结晶。看似漫不经心,寥寥数笔却能从根本上道出寒山子在参禅中最真切的感悟,这也是他“诗禅合一”所形成的静境的最完美诠释。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此诗写禅心高洁闲静,一尘不染,圆满明亮如秋月,澄澈晶莹如碧潭,这是禅宗追求的最高境界。众生的心性被烦恼障翳,犹如明月被浮云障翳,所以不能见性成佛。寒山笔下的碧潭秋月,不沾纤尘,犹如心性大放光明,不沾丝毫的烦恼杂念,此情此景,无一物可以比拟,也不能用任何语言述说,抽象空灵的佛性在形象的秋月碧潭中表现出来,不可言说的禅境也在优美诗句中自然流露。
“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寒山子沉浸在一种空寂的境界之中,泉水是清澈的,月亮是洁白的,观望天空,天空更无一点声响,他独自坐在山林之中,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泉水和明月为伴。“以妙明之心观照清净之性,则主客合一,心性合一,契入幽玄,灵明独见。故‘默知’而‘神自明’,‘观空’而‘境逾寂’。这种观照与契合,亦达到了神明境寂、明心见性的至高禅境。”[7]此诗寥寥几字,便深刻表现了常人难以体验,更难以言说的玄妙禅境。只有以诗寓禅或以禅入诗,使禅境显现于诗境,诗境融和于禅境,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而“观空境愈寂”,更是如此直接了当,让人觉得后世禅宗的公案倒显得如此的麻烦!
寒山子这种对禅的深刻领悟,已经完全渗透在他的山水诗中,寒山与寒岩,心性与自然,已经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达到了禅的境界,让人沉思遐想、回味无穷。
寒山逃离喧嚣,走进深山,所寻求的是一种不为尘世所累的生活方式,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寒山子在深山幽林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打坐修禅,已经达到了一种齐生死、忘荣辱的至高境界,心境在悠闲的隐居生活中进一步升华,并走向极致,寒山子的生命也在禅境空寂、心禅合一中获得永恒。
“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盘石。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在一种迷人的气氛中,仿佛一个遗忘已久的甜美的梦境,又好像散发着晶莹的光泽,来自内在那颗摩尼宝珠的神秘光彩,洒在我们的心上,诗意的心情、“寒山”的意境,像流云一样洒脱、像幽山一样清静……
四、“寒山”意境风行海外
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寒山诗二十四首》和凯如阿克(Jack Kerouac)著名小说《达摩流浪汉》(Dharma Bums)(作者将此书“献给寒山”)的相继出版,震撼了当时的美国文坛和美国社会,成为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年青人的偶像,寒山子那“衣衫破烂,长发飞扬,在风里大笑”的形态,疯疯颠颠、放诞不经、遁迹山林的举止,和深入浅出、回归自然、富含禅宗哲理的诗篇,三者浑然一体,以致“在美国造成的寒山狂,没有其他中国诗人可望其项背”[8]。
似乎是寒山生活方式的再版,走向山野、走向远古的生活方式,成为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的时尚。斯奈德的许多诗所要表达的也是远离尘嚣、恬淡悠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心情。他在加州过着寒山式的生活,住在山区一幢自己建筑的房子里,远离喧闹的城市,过着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象寒山一样不仅沉醉于山林,而更沉醉于山林里的野性,沉醉于回归自然的乐趣,沉醉于顿悟过后的逍遥自得、空寂无碍的心境之中。”[9]“缪尔(John Muir)走进西部的优胜美地山脉;艾比(Edward Abby)走进犹他州的沙漠;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来到威斯康星州一片荒凉的农场;迪拉德(Annie Dillard)来到蓝山中的汀克溪畔。他们走向荒野,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家旅程,一种寻根的跋涉。他们走向自然,走向外在,实际上则是走向自我,走向内心。他们寻求的是一种不被繁华的物质世界所动的内心之平静。” [10]像寒山一样,这些美国自然文学作家把自然的风景与心灵的风景融为一体,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永恒。
奥尔森(Sigurd Olsen)曾这样描写他心中理想的生活境界:“当你的生活是依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而不是由日程安排所困时,当饥则食、乏则卧,完全沉浸在远古的生活节奏中时,你才开始生活。”这正如寒山的诗“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运遁林泉,栖迟观自在。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变改”。
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的极其相似,进一步论证了“寒山”意境美。寒山诗意趣横生,经久耐读,而其山水诗中的“寒山”意境则是寒山诗的灵魂。山境、心境、禅境三者自然合一,读寒山诗,仿佛就如置身幽静的空山,寒山杳杳,溪涧凄凄,小鸟啾啾,孤蟾皎皎,似在忘我的美妙境界中倾听大自然的不尽箫声,让人神清气爽,又似在空寂的玄妙禅境中享受禅韵悠扬的无限乐趣,让人乐不思归。寒山子用其神来之笔在其山水诗中描绘出了一幅幅融山境、心境、禅境为一体,山静、心静而又心禅合一的“寒山”意境图。可以这样说,寒山子山水诗中的“寒山”意境,正是人类在审视美、追求美的历史进程中,对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默认与赞同。
现代社会里,时间就是金钱,竟争特别激烈,人们试图从繁忙的现实中脱身,以求在生活中给自己寻找一处空白,因为那是一片属于自我的净土,那是一片个人自由的精神空间,那也正是寒山子曾经生活的精神乐园,正是寒山子山水诗中的“寒山”意境。
« 上一篇: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诗僧寒山的绝妙好诗 未若不相知,中心万仞何由款。:下一篇 »
2014年1月22日 上午12:37
真实的事。 昨天晚上去挂水,看见一个美女默默的走了进来,拿起一张贴针眼的创可贴,贴在手上,不一会,一个男的过来了,问:挂好了?女的答:挂好了,尼玛,挂什么水啊!什么也没有挂。不用手拿[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