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云“开卷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既然读过《 红楼梦》 ,便也想谈一尽可感受。
在红楼十二钗中,最具慧性和诗人气质的是黛玉。她因多愁善感,蛾眉擎锁,又被人呼作“颦儿”.命运使其在红楼中担任了一个悲剧主角,唱出了缠绵哀艳的绝世恋歌,给人留下了永恒的遗恨。这也使她永远活在了读者心中,或赞美她,或同情她,或嗟叹其命运的不幸。每读一遍《红楼梦》 ,便作如是想:论相貌才情,论与贾府的血缘关系,黛玉不比宝钗差,然而命运却成就了“金玉姻缘”,而毁坏了“木石前盟”。这是为什么呢?细细想来,觉得黛玉与宝钗的性格迥异,当是一个重要因由。西方一位哲人说:“性格决定人的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说,黛玉的性格注定了她的人生归宿必是悲剧。
林黛玉从小便失去了母爱,后又远离慈父,其内心感到无限孤零的心绪使之不习惯于寄人篱下。因此,她没能顺应环境的变化,没有按照当时社会给予妇女的规范去做,而在赏风月,作诗词中成了一个锋芒毕露的人物。这就为周围的一些人所忌,为环境所不容。她单纯而固执,全然不觉这潜伏的危险。
自从薛宝钗出现在她面前之后,那颗敏感的心就预感到了“金玉姻缘”的威胁。她对宝玉说:“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这无疑是她遭受痛苦的灵魂的低诉。
“风露清愁”的黛玉之所以被宝玉视为“万王之王”,皆因两个人的思想情份的相契和对人生意识的共鸣。他俩都卑视那“仕途经济”,渴望扬弃庸俗的生活。黛玉一点儿也不知掩饰一下这个情感,任其自然地表现着自己的性灵。这就在客观上注定了要被那个极有权势的封建家庭所不容。须知,任何一个当权者总是容不得不去亲近和依靠他们的人的。
黛玉的生活环境铸就了她“小心眼儿”的性格。这是不大讨人喜欢的性格,这使她失去了一些知己和同情者。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她,她却冷笑着说:“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她的言语使周围的人产生了不快之感。若经常如此,岂能不招人怨语?又如,贾母喜宝钗稳重和平,在宝钗生日时,贾母出资二十两银子为之备酒席唱戏,黛玉观之也发怨语。当宝玉问她说“你爱听那一出?我好点”时,黛玉冷笑着说:“你既这么说,你就特叫一班戏,拣我爱听的唱给我听,这会子犯不上借着光儿问我。”宝玉宽和,也没往心里放。当宝玉听宝钗说“出门”一出戏的戏文时,喜的拍膝摇头,称赏不已。黛玉一撇嘴说:“安静些看戏罢里还没唱‘出门’,你就‘妆疯’了。”后来,又因史湘云说唱戏的小旦“像林姐姐的模样儿。”从而又对史湘云产生了抵触,并通过与宝玉的争闹而引发了一场矛盾。黛玉的疑忌性儿,可以说是她悲剧命运的一个直接因素。黛玉的诗才、口才和智慧以及她的叛道精神,使之大胆地诅咒人间的一切卑劣庸俗,但总让人觉得她缺少一点什么。因之伤害了一些人,也孤独了自己。史湘云说她是“专挑人的不是”, “见一个打趣一个”,小红说她是“嘴又爱克薄人,心里又细”。由此可见,她的智慧与口才使之无意地使用了一些锋利的言词,刺激了一些人,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这使她陷入了一种无援的软弱境况中,失去了防备危害的能力。她一任自己的不合时宜,结果使自己一步步走向了枯萎。
黛玉性格的发展是越来越孤僻,越来越离群。这使她那颗单纯、脆弱的心灵承受了巨大的痛苦。最后,黛玉终于在宝玉与宝钗结婚的时刻,以一线游丝的生命呼喊着:“宝玉!宝玉!你好……”香魂渺逝了,永远地渺逝了。宝玉虽然没听到这绝命的呼叫,但这呼喊却深深地留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沉思索。
【原载】 《朔方》1994年04期
« 上一篇:“红楼”情结与情崇拜漫议 论《 红楼梦》 的失态描写: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