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螺川从善席上叙别)
不比阳关去路赊。使君行即返京华。清江江上是吾家。
他的《题红诗》二十首,收在他的诗集《绿烟琐窗集》中,写定的时间约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他二十一岁,其时雪芹还在。(吴恩裕《有关曹雪芹八种》)他的《题红诗》对《红楼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本文所论“明本《红楼梦》”的依据。明义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作为较早的正面提到《红楼梦》的资料,一直备受红学界的重视。对于这二十首诗前的小序,是作为探讨《红楼梦》成书过程的重要材料。吴恩裕先生认为,该组诗写于乾隆二十三、四年(1758年——1759年),冯其庸先生则在吴恩裕先生的基础上,认为“这二十首诗的作年还应提前”。朱淡文先生则认为,“它的写作下限不能迟于乾隆二十七年;它的写作上限不应早于乾隆二十四年,因为当年明义才十六、七岁,
一、《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批语
1、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第一回)
2、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 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第一回)
见宋·王安石《葛溪驿》。
这两句大意是:有病之身最能感受到早秋风露的寒意.回乡的梦魂不觉得离家路程的漫长。
公元一0五0年,王安石从临川(今江西抚州)往钱塘(今浙江杭州).中途染病,路经葛溪驿时,独宿孤馆。写下了这首诗。这两句写思乡之情。时值早秋,一般人也许还感觉不到凉意,可是作者体弱衣单,孤馆独寝,在这凄凉的环境中,寂寞的氛围里,病弱之身自然最早感受到寒气的侵袭,这种寒气不仅袭上肌肤.仿佛还沁入心间,人在有病时,最容易思家念远,何况是在这孤馆、秋凉时节染病。所以作者一闭上眼睛,就在梦中回到了家乡、亲人的身边。作者不写梦中家人团聚的欢乐,独写那梦魂一下子就飞越了高山长水,丝毫不觉得归程的漫长。从这个角度着笔,正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作者离家遥远,他一梦醒来,想到亲人远隔山水.自然倍增惆怅。而作者所要抒写的,也正是这种梦醒后的感伤。这两句以曲笔抒写离情,情意真挚.韵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