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刀环歌】刘禹锡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苏东坡:能了然于心,不能了然于口。
当年维特根斯坦给朋友写的一封信中说过这样的话,他的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已经写出来的和没有写出来的,而那没有写出来的部分才是真正重要的。此公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陈琛我也是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也是我为什么特别看重“闻一知十”、“举一反三”的原因。因为所有的书都有不尽言的部分,而那个不尽言的部分正是通过已经言的部分来暗示给读者的。所以,最高明的读者具备的本领并不是“得意忘言”,而是能从“不言”中“而会”也!如果读完一本书没有得出任何超出作者所言的部分,那正应古人所说的“不足为外人道”了。
年前,看文学理论,看到这样一段话: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生命体验的丰富性,让人感觉到了在抒发感情时语言的贫乏,于是发出了感叹,并求助于歌咏;难以言表的情绪和感受,甚至使人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起来,到了此刻我们只能用形体动作来弥补语言的缺憾,让感情得到宣泄。
我们要表达感情的丰富多样性和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和不对等的矛盾。即“文不逮意”。这种情况又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情况就是“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古诗词中也讲“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或者是“世上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或者是“泪咽更无声,止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古人已经认识到微妙的感情变化需要足够的细腻层次变化的用语。
柳永在《雨霖铃》中这样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这样写: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在《江城子》中这样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李清照在《武陵春》中这样写: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离别,感伤,相遇,感叹,这样的大喜大悲用语言似乎不足以描述。“今朝两相悦,脉脉万重心”,两情相悦的两个人久别重逢,我想一个无言的紧紧的拥抱足以表达自己刻骨的深深的浓厚的思念,比任何千言万语都要来的直接,来的深刻!
« 上一篇: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