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神秀《神秀偈》
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间在洛阳受戒。五十岁时嗣禅宗五祖弘忍,历六年,升为上座僧。弘忍卒后,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开禅宗北宗一派。卒谥大通禅师。
[原文]: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典故]:
据说,五祖弘忍退位时,想找一个有才能的子弟做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他把所有的弟子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你们都将自己多年悟禅的结果写成偈子,然后呈上来,我看看你们修行的成绩,中意的话,就把衣钵传给他”。
在众多的徒弟中,有一名叫神秀的上座和尚,资历很深,读了很多经书,颇有学问,深得弘忍器重。大家认为衣钵的继承人非他莫属。很多人没想去作偈子,而是等着看神秀的参悟。
不几天,神秀将自己参悟的偈子写在了墙上。偈子云:身如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这样的偈子自然引来一片叫好声,也很快传到正在伙房舂米的慧能耳中。慧能听了后,就告诉身边的僧人说:“还行,但未能真正悟道。”
一个勤杂工如此说,大家感到很惊讶。于是,在众人的一致要求下,慧能说出了自己的偈语,就是开头的那四句话。众人感觉这个更好,就把神秀的从墙上擦掉,替之以慧能的。
第二天,弘忍看到了这首偈语,连连点头。为了掩人耳目,他脱掉自己的鞋子,把慧能的偈语从墙上擦掉了。晚上,慧能还在伙房干活,五祖悄然而至,寒暄过后,他用手杖在门上轻轻敲了三下,然后转身走了。慧能会意,便在三更时刻到五祖房中。五祖为他讲解《金刚经》,当听到“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彻底大悟,弘忍就把衣钵传给了他。慧能即为六祖禅宗。
[注解]:
这两个偈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讲这个问题,先得从菩提树说起。菩提树,在古代印度叫毕婆罗树,又名七叶树,是印度一种极普通的树木,普通得犹如我们的杨、柳、桐、槐。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在结束了六年的苦行生活之后,就在这样一棵普通的毕婆罗树下悟道成佛,终于成为一代伟大的教主。人们为了感念佛祖证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便把他悟道时给予他遮蔽的毕婆罗树,称之为菩提树,也就是觉悟之树。
再看这两个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字面意思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字面意思是:菩提树原本就不是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镜子。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从这个意义上说,慧能的参悟自然高出神秀许多。神秀仍然停留在内,而慧能却早已走出了自我,来到了更广阔的天地。
山川草木,河流花林,皆有佛性。菩提不菩提,明镜不明镜,不在于树,不在于台,而在于你我有没有一颗菩提或明镜之心。若菩提明镜之心在,岂不树树皆菩提、台台皆明镜!反过来说,若无菩提和明镜之心,无论坐于何种树下,何种台前,也是徒劳的。
所以,守住心灵吧,这,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