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竹清松瘦 目录 诗词相关,Tags:
0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1.参(音身)横斗转:参、斗:两星名,二十八星宿中的两宿。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2.苦雨:久雨,下个不停的雨。3.终风:吹个不停的风。4.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变得更为美好。《晋书·谢重传》载:重在司马道子家作客,正值月色明净。道子认为极好,谢重却认为不如有点云彩点缀。道子开玩笑说:你自己心地不干净,还想将天空也弄得污秽吗?5.鲁叟:指孔子。乘桴(音浮):坐木筏。《论语·公冶长》载:孔于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6.空余鲁叟乘桴意:孔子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说如果政治主张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7.粗识轩辕奏乐声:轩辕:即黄帝。《庄子·天地》:“黄帝张(演奏)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这句是以轩辕古乐比大海涛声。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个乐曲。8.九死:多次几乎送命。9.冠:居第一位。

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如今政局转为平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苏轼于绍圣元年十月才到惠州,四年四月又贬琼州(今属海南)别驾,安置在昌化军(今儋县)。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五月,才获赦北归,这时,他已六十五岁了。此诗是渡琼州海峡时所作。苏轼在其政敌的残酷迫害之下,贬谪南方达七年之久,经受了无穷无尽的物质上的困苦与精神上的折磨,但他始终是乐观和达观的。诗中表现了一位历尽坎坷艰险的老人心胸坦荡,荣辱不惊,对待困境处之泰然的生活态度和幽默性格,以及那种不屈不挠的坚强兀傲的意志。
苏轼绍圣四年(一O九七)被贬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岛,元符三年(一一OO)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晃度海北上,量移(被贬到远方的官员,遇赦酌量移到较原地靠京城较近的地方做官)廉州(今广西合浦、灵山等地),在海南岛稽留的时间正好是三年零八天。这首诗就是写渡海北上那个晚上的情景。
头一句说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约在晚上十一时至十二时),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这里关于星斗的描写是化用古人“月没参横,北斗阑干”的诗句,可能是当时的真实情景,也可能不是,只是用来说明渡海的时间是在半夜里,也说明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暗示他在政治上即将获得新生,这是一种比喻。后面三句也都是采用这种借景为喻的手法。
第二句说,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苦雨),总有止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终风),也总有停的时候,它们“也解晴”,也能变成风静晴朗的天气。也可能当时确是雨霁云收风平浪静,但这里主要的用意不在写景,而在比喻,说明他受到各种打击和排斥 , 也总有结束的时候,今天遇到大赦,就象久经风雨见到晴天那样,心情舒畅,充满希望。第三句说,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这景色主要也是用来作比喻的,意思是说,这次遇赦,不知是谁在朝廷帮忙说情,为我驱散政治上的乌云的?第四句说,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这句承接上句,也是一种比喻,意思说,在政治上,不用别人帮我洗刷污垢,我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有人评论说:“前半纯是比喻,如此措辞,自无痕迹。”就是说,前面四句都是用比喻的手法。的确是这样的,前四句象是写景,实则写意,比喻巧妙,不露痕迹,形象鲜明,而且还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五六句是议论。孔丘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说,政治主张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第五句说,徒然剩下鲁国老人孔丘(鲁叟)关于“乘桴”的主意。言外之意是,本想学“乘桴”退出政治舞台的,现在不用学这个了,孔丘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的了。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个乐曲。第六句用了这个典故,说,我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言外之意是说,政局转为平和了。这一联对政治的议论,说明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最后两句说,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古时“九服”中有“荒服”,指极边远处),虽然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正如屈原《离骚》说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可以说是第一遭儿。他对这次被贬到海南岛表示不后悔,认为是一生中挺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冠平生”应解为“超过平生见到的景色”。全诗情调高昂,表现了苏轼的乐观精神。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晋代谢重于月夜在会稽王司马道子座上作客,那时月色明净,道子认为极好,谢重说:我觉得还不如有点云彩点缀。道子开玩笑说:你自己心地不干净,还想将天空也弄得污秽吗?这里化用了这个典故。这两句大意是:云散月明,万里长空还用什么来点缀呢?天容海色本来就是清亮澄澈的啊!
诗句极写月光之明亮,海天之清澈。此诗写于苏轼获大赦后由海南岛北归渡海之时,这两句就暗喻着自己虽曾遭政敌诬陷,但本质清白纯洁,终获昭雪之意。可用以描写月夜海天清明之色,亦可借喻本质高洁不怕诬蔑之心境。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云散月明’烘托出的是一种沉寂清冷的意境,从中可意会出作者孤单的情状;但‘天容海色本澄清’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出作者的一贯的豁达态度——他认为这种‘清’和‘静’恰应是自己应有的如海容月的,如天容海的广阔心胸,是自己应好好去体味和修行的大道之理,有至真的道家的无为态度。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晚?”
“风雨停了,一个满天繁星的夜晚。”
“对啊,这时候,参星斜下去了,北斗星的斗柄也转动了,这就意味着是后半夜了。——后半夜了,苏东坡还没有睡着,他在想什么?”
“想他一生经历的事情。”
“他这一生,经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可他始终相信,苦雨终风之后,总有天晴的时候。不是吗?现在,乌云就消散了,一轮圆月就悬挂在高天之上,它不需要什么东西来点缀。因为乌云是一时的变化,阴雨也是一时的变化,而天和海的本色永远都是澄清的。哪一句是他对整个人生的体验?”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对,这就是他对整个人生的体验,他被下狱,被贬逐,在各地流转,这是诗里面的那个词?”
“苦雨终风。”
“但是,无论什么样的遭遇,他的本色始终没有改变,就像那明月、蓝天和碧海。不过,苏东坡仍然很感慨,他在年少时有那么多理想,写了那么多的策论,希望报效国家,后来却终身流放在外,平生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这就是——”
“空余鲁叟乘桴意。”
“‘鲁叟’是孔子,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我的理想不能实现,就‘乘桴浮于海’。不过呢,苏东坡接着说,我被贬到海南,大概体会到了一种东西,是哪一句?”
“粗识轩辕奏乐声。”
“我大概认识了轩辕奏乐的声音,那是一种与天地合一的音乐——所以,虽然我差点死在这蛮荒之地,但我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为什么?”
“兹游奇绝冠平生。”
“到了这里,我才知道大自然中还有这样一种风景。宇宙万物,都有他值得观赏的地方,海南是荒凉的,但是这里有独属于这里的风景——有了这种眼光,一个人,自然就能够在忧患之中得到排解。这就是苏东坡,一个——”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就在返回的路上,苏东坡去世了。现在,对我们来说,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陶渊明是为了保持真我而隐,苏子瞻却一辈子都没有隐,一辈子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也一辈子不放弃自己的操守!
子瞻曾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是官场之于他,注定是失败的地方,不是因为他不懂,而是懂得太多,他痛恨那种无益的党争,屡屡在关键时刻吐露真言,因此,他被当政各派视为持异见者,频繁遭到贬谪。
在王安石新党当政的时候,他不苟于新党,认为变法不能求急功锐进,于是接连遭贬。而司马光旧党当政的时候,他却又不苟于旧党,认为尽管变法有不少的弊端,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切实可行的内容,应该进行区别对待,不能仅凭意气用事,于是,他再遭贬。但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迫害,只要他再回到朝廷上来,他总是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不盲从。这就是子瞻!
在仕途上不得意,在生活上却不落于迂腐消极,总是保持积极的生活志趣,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一切的苦难都不在我的心中,苦难就如一场风雨过去了一样,云散月明,那月华还是皎洁的,天容海色,我本来变这样清白,我也不需要点缀,不需要别人的了解和赞美。这就是子瞻!
孟子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月光,我是喜欢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在这月上东墙,月光皎洁,玉兔悬空,秦镜泻辉的夜色里,我能感到月光无穷的清辉,温暖的情意,从容的风度,高洁的品格。
人生总是充满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不幸,苦难,但是一切总会过去,阳光总会照在脸上,不是吗?上天要我们经历这这些,必是为了使我们更强大。
不敢说能够达到苏轼那样的境界,“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但希望能做到“得意时坦然,失意时淡然”。
韩愈曾面对前来送行的侄子哀哀嘱托”好收吾骨漳江边”;而苏轼抵达惠州后,表达的却是”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十月二日初到惠州》)的欢悦,作者以一颗完全敞开的心灵拥抱险恶的环境。在七年流放岭南生活中,他还写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赞语。苏轼那与宇宙精神相往来的澄澈无碍的心境,不管到哪里,都能”无往而不自得”,都能从周围的人事、眼前的自然界中,感觉生命的喜悦、通脱的欢喜,从而体现为乐天自适的性格。苏轼的”乐”是一种与道相依的大乐,是彻悟宇宙人生的达者的至乐。正因为苏东坡无往而不乐,无往而不自得,也就能无往而不自适。他的人生可谓潇洒人生、旷达人生、豪迈人生、乐天人生、自适人生。《记承天夜游》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纵笔》中”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均可见出他在人生的各种境遇、不同时期,都拥有旷达心态和自适心境。他的诗句”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更是他深味人生的至理之言,是他参透后的心境写照。正是”深得性命自得之际”,使苏轼能够不断走向超越,使其人生能兼具进取与达观、狂放与闲适等多种意态,将它们奇妙地统一于现实人生之中。
月亮的存在恐怕不仅在于给人照明,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中,月亮,早已成为一种诗性的东西,一种审美的意象,一种心理原型。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写的是野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写的是塞风。”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写的是幽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写的是乡情。”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是苏东坡贬官海南时留下的佳旬,道出了知识分子光明磊落的心境。多么丰富、微妙、美好的月亮。
然而,当人们在耗费巨资、挖空心思修建和美化现代城市的时候,却总是忘掉了”月亮”这一重要的审美因素。身居都市的现代人与月亮已经久违了。
读书能启迪我们的智慧。从懵懂无知的鲁莽少年到饱经风霜的成年。读书能帮助你洗清岁月的积淀,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风雨人生,人生风雨,没有读书带来的启蒙,没有书籍作为指路明灯,黑暗中我们不知几时才能抵达智慧的彼岸。
读书能让我们领略更高的境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何处化解愁绪?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也;大江东去,铜板铁牙,亦是也。但你只要吟诵苏子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则块垒顿失,愁绪顿消。
涣然冰释的不仅仅是失落的情绪,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人生顿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滴水中亦呈大千世界。即便是平凡的岁月,砍柴挑水,亦显大道。天地境界,其实就在身边。天高地迥,风送幽香,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一霎间,能悟到“菊花开处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足矣,人生到此,夫复何求?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