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竹清松瘦 目录 诗词相关,Tags:
0

蝶恋花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1.闲情:闲散之情。2.病酒:饮酒沉醉如病,醉酒。3.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4.青芜:丛生青草。5.何事:唐宋人俗语,相当于今言“何故”、“为什么”。6.平林:平旷处的树林。7.新月:阴历初一至初五,刚刚生出的弯月。

谁说闲情意致被忘记了太久?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
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谁说使人痛苦的闲情已经抛弃得很久?每当春天来临,这种惆怅还依旧。每日里面对着春花,经常地酣饮醉酒,还丝毫不悔于镜里。
河边上青青的草色,堤岸上袅袅的绿柳,请问这不解的新愁,为什么总是年年有?独自久久地立于小桥,寒风袭来充满衣袖,平林梢头升起新月,已经是路断行人之后。

谁说我已把闲愁抛弃得太久?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内心中仍然是缠绵无尽的忧愁。为了甩开这恼人的苦闷,我每天都在花前痛饮美酒,大醉而不能休,哪管铜镜中的青春悄悄流走,人已经变得憔悴消瘦。
河边的青草堤上的柳,我且问你:为什么剪不断的新愁年复一年涌上心头?独立在小桥边,轻风拂动着宽大的衣袖,面对那平旷的丛林,仰首一望,新月如钩,已经到了黄昏时候。

我总以为,那些无名的忧伤啊,那些无由的惆怅啊,已经消失在过去的岁月里了。
我总以为,我可以从此从容地笑对花开,花落,从容地笑对人聚,人散了。
可是谁能料到,这春天重回的时候,那些无名的忧伤,无些无由的惆怅,却依旧弥漫在我的心头。
镜子里的我,还依然年轻,但是我的梦想呢?我的梦想在哪里?我更青春时的抱负在哪里?每日里,在明媚的花前,在美丽的少女之前,举杯而饮,我陪伴他们欢笑,陪伴自己欢笑,只到宴散之后,剩下我自己,独对这镜中的我,久久怔忡。

为何河畔上的青草和河堤上的杨柳,每一年春来会青葱如忧愁?
为何心中的惆怅与忧伤,每一年春来,会如柳色般依旧?
为何这一年年过去的生命里,会泛起一年年重复的忧愁?
直到我的生命远逝,剩下这柳色与青草,在遥远的春色里,怀念我的忧愁。
聚会已散,人们远去,只剩下这平林上空的新月,静静地照着我,照着独立于小桥的我,照着这林间的风,静静地吹满我的衣袖: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冯延巳,一作延己,又作延嗣(903–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他为五代一大词家,与温庭筠,韦庄鼎三足,对北宋晏殊.欧阳修影响很深,王维国《人间词话》称之为“开北宋一代风气”的人物。有《阳春集》。
冯延巳是五代词人中一位极其重要的作者,其作品在五代北宋之间,对词的发展产生过非常值得关注的影响.虽然他的词从表面看来,似乎也未曾脱除五代一般小令的风格,其所叙写者,也不过一些闺阁园亭之景,伤春怨别之情,但若就其内容之意境而言,则冯词却已形成一种重要的开拓.
盖词之初起,原为歌筵酒席之间的艳词,本无鲜明的个性及深刻的意境可言.至冯词之出现,一方面既富有主观抒情的直接感发之力,另一方面却又能不被个别人物的事情所拘束,而传达出一种个性鲜明的感情意境,遂使读者引发一种丰美的感发和联想.这种特色曾影响了北宋初年的晏殊.欧阳修诸人,令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意蕴优美感发幽微的境界,是中国词之发展史上一项极为可贵的成就。
“谁道闲情抛掷久”,这是很妙的一句词。你要看他的转折。“闲情”是这句所写的主要内容。忧来无方,我并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情。所以,我曾经挣扎,曾经努力,要把这闲情抛掷。这是第一层意思。而且我曾经努力了很久,是抛掷久,这是又一层意思。可是,你看他的开头两个字,“谁道”,是谁说我真的就抛掷了?是想要抛掷而没有成功。这是第三层意思。冯煦《阳春集序》评冯延巳说:“郁抑怆怳。”香港学者饶宗颐说:“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就是说他的感情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来的。
他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我以为我的闲情抛弃了,可是当春天回来的时候,我就发现我的那一份感情-惆怅还依旧。彼此呼应。“谁道闲情抛掷久”,是笔法的盘郁。“每到”,“依旧”,也是笔法的盘郁。他在主要内容上所写的,刚才是闲情,现在是惆怅。都不是具体的感情的事件。惆怅者,是仿佛有所追求,又仿佛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一种落空的感受。
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就是说他有一种在痛苦之前执着而且不放弃的精神。所以,他说“日日花前”是“常病酒”。为什么呢?因为有花的日子不多,今天能够有花在你眼前,你尽管是已经病酒,已经沉醉了,你也不要推辞。就因为对花有这么珍重爱赏的感情,我不能够我不忍心看到它的零落,我在它有花的时候就要欣赏它。他说“不辞镜里朱颜瘦”。
这样的词句有什么特色?它表现了几点特色。一个是“不辞”两个字。他是在艰苦困难之中,有一种奋斗有一种挣扎的努力。不甘心就失败下去。我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我挣扎奋斗过了,这是“不辞”两个字所表现的这种执着的在苦难之中挣扎的精神。还有“镜里”两字,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觉,是一种反省,他的悲剧性格是带着反省色彩的。有的人莫名其妙地就走上了一个悲哀的下场了,冯正中不是的。他说我花前常病酒,为它消瘦憔悴,难道我不知道?我知道,在镜里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我有反省,有自觉。那你说你就放下好了,他说我“不辞”—那镜里的朱颜瘦,这是他的词在感情的意境上的特色。
饶宗颐评这两句词说:“鞠躬尽瘁,具见开济老臣怀抱。”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联想呢?冯正中是一个命中注定了的悲剧人物。他年轻时因他父亲的关系,跟南唐的宫廷有了密切的交往。等到李璟即位,他就一步步官至宰相了。当时南唐国内有党争,在政党的攻击中,冯延巳被罢免了宰相,做了三年昭武军抚州节度使。冯煦《阳春集序》曾说:“翁俯仰身世,所怀万端,缪悠其辞,若显若晦,揆之六义,比兴为多。。。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抑怆怳之所为。”他的身世与南唐既结合了密切的关系,而南唐是一个必亡了的国家。所以“俯仰身世,所怀万端”,他内心无限感慨,但并不是说我是忧国忧民,我是鞠躬尽瘁,我是开济老臣。这是别人看出来这样的感情,冯正中说的是闲情,是惆怅。所以“缪悠其辞,若显若晦”。“郁抑”,是他感情这样深沉盘郁。“怆怳”,而内心这样迷茫悲怆,这是冯词的一种意境。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后片的词与前片是互相呼应的。“河畔青芜堤上柳。”是春天的景色,这句是呼应上片“每到春来”。何事使我惆怅,那河边的青草,那堤上的杨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他没有写感情事件,他只说一个愁。这个“新愁”,就是呼应了前半首。是以前就有的,我曾经努力想要抛弃,可是春天一来,河畔的青草,堤上的垂杨把我这一片忧伤又唤起来了,今春的新愁就是过去的旧愁。“河畔青芜堤上柳”既有比的意思,也有兴的意思。愁的不能断绝,正如青草之年年生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是抛弃不掉的“闲情”还依旧的“惆怅”。所以这句从他写的“闲情”“惆怅”来说这是比。可是对于下半首说呢,正是今年新的青草,新的杨柳唤起了我的新愁,也是兴。他说“何事”,为什么我要如此?他不但有反省,而且有疑问。这是他悲剧性格很明显的一点。我是挣扎过的,而我仍然不得解脱。
所以,最后两句就说了,“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我们欣赏词一定要用细微的感受去欣赏,如果不能如此,那么“独立小桥”不过写一个人在小桥上站着。他说“独立小桥风满袖”,因为没有遮蔽,没有屏障,风吹到我的衣袖之中,满袖都是寒风。“满”字是非常有力的。你为什么一个人孤独地站立在没有屏障的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的侵袭?为什么要如此?饶宗颐先生说这一句词,可能暗示了他在朝廷里所受的各方面的攻击。可是我们不要确指,只是说他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之中,内心深处自然有这么一种悲哀的感受,甚至于他自己的Consciousness显意识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词的微妙的作用,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平林新月人归后”,远远地在地平线那边的丛林,月亮已经升上来了,所有路上的行人都已经回家了。每个人都有一个归宿,每个人都有他的保护,每个人都有他的温暖。所有的人都回去了,我为什么立在这里呢?
这首词直到结尾,也没有写明是什么感情,写得这么深沉感动的感情是什么?他没有说。他所写的是感情的一种意境。
隐约想起在在一个春天的下午,看着青山妩媚,绿水悠悠,花开遍野的大好春光,心里却莫名涌起一股淡淡的惆怅,不禁想起了:“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想来自己不是个懂得享受的人,在美好春光前却无端的惆怅,还是随缘吧,纵使看到河畔青芜堤上柳的春色也只能在心中感叹“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然而“眼前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既然时光匆匆,美好难再,眼前好景不常在,为什么还要落魄感伤呢?想到这里,心里倒也开阔了,于是便静静的欣赏春色了。
人生不易,别对自己苛求太多,在还来得及珍惜时不要轻易放弃身边的美好,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让生命里少一点遗憾吧,朋友,珍惜眼前美好!
春愁并非女子的专利,春光明媚中一叶小舟顺水而来,舟过吴江,两岸酒旗飘飘,一派妖柔。独坐船头的旅人愁绪更深,“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小船渐远,在颖州的青青河畔,欧阳醉翁独立小桥,任春风吹拂,愁因春起,“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花中有愁,杯中有愁,镜中也有愁,“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韶光易逝,沧海桑田,徘徊于心,发之于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杨柳是一种文化,而单株的杨柳组成的柳岸,更是柳文化的一种提升。
如果柳不是一种文化,古代文人也不会孜孜不倦做有关柳的文章了。如南唐的冯延巳,就有“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之句。“河畔青芜堤上柳”,既是对春天已来的形象化示现,又是隐喻自己的闲情年年滋生,岁岁蔓延,似乎依依垂柳,是在钩钓他的新愁。还是冯延巳,也留下“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之句。此词以女子口吻怨恨心上人另有新欢而遗弃自己,这一心事使她意绪缭乱,日思夜梦,不但愁如飞絮,连整个身心也像飞絮一样悠悠无着了。欧阳修的《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之句。此词写暮春闺怨,“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邃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女遭封建,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如果不是在这个独特的环境下,而是在柳岸之上,这小女子哼着小曲,款款走来,她又是什么心境呢?同为杨柳作衬,不同的环境,将会出现忧愁和欢快两种不同的结果。
关于对柳岸的歌颂,我最佩服的是周邦彦,他在一首题为《柳》的词中写道:“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柳荫直”,点出柳之茂密成行;“烟里丝丝弄碧”,见出柳之姿态婀娜。着一“弄”字,似乎是说柳色弄人;自己漫不经意,却使多少人触目伤情,难以为怀。接以“隋堤上”三句,正为申足此意。作者自己也曾多少回送别于隋堤,而送别必定折柳相赠,所以约略算来,所折柳枝的总长度应当远远超过了千尺之数。一句“应折柔柳过千尺”,包含着多少别离的憾恨。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每次念着这样的句子,心里都会酸痛得想要掉泪。走过街心花园,惊见一夜风雨,竟将昨日还盈盈绽放的白玉兰吹落了一地,那么纯粹、干净的白,那么美丽而又短促的一季生命,就这样飘逝了。生命是如此的短暂而脆弱,血肉之躯经不起寒冬的严酷与摧残,也经不起心灵的折磨与情感的纠缠。当岁月把我们脸上的那层属于青春的光彩抹去,只剩下沧桑的容颜和苍老的心,我们又怎能说自己无所畏惧呢?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河畔青芜岁岁枯荣,枝上柳绵吹了又少,就这样一年一年地循环往复,而我们的情怀却已是今不如昔:
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
伤高念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登临怀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我一路行来,这些句子在心里百转千回着。就这样,我一步步走进春天,又一步步远离春天。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前半片写年轻人的春愁。愁因春起,赏花有愁,举杯有愁,对镜也有愁,家里处处都是愁。表现了在情感方面欲抛不能的一种盘旋郁结的痛苦。抒写主人公想要挣扎出来却不可能。以下各句所写均由此生发而出,故此句有笼罩全篇之效。接下写春来闲愁依旧,宁可瘦也要饮酒来打发闲愁。词的后半片仍在写愁,不过是从家里扩展到家外,河畔青草、堤上绿柳蒙上了愁,天色薄暮更引起了愁,一人独立小桥还在品味首愁。下片前后均是景语,中间两句是情语,使前后之景均为情增添色彩。见到青草绿柳,又增新愁,故独立小桥望月,任凭春风吹拂。全词通过写情感交织的愁闷,徘徊在心,从而产生一种对韶光易逝,人生苦短,世事变迁的感叹。
这首词写闲情的苦恼不能解脱,以独特的的笔法写尽了一个“愁”字。前半片写年轻人的春愁。愁因春起,赏花有愁,举杯有愁,对镜也有愁,家里处处都是愁。表现了在情感方面欲抛不能的一种盘旋郁结的痛苦。抒写主人公想要挣扎出来却不可能。以下各句所写均由此生发而出,故此句有笼罩全篇之效。接下写春来闲愁依旧,宁可瘦也要饮酒来打发闲愁。词的后半片仍在写愁,不过是从家里扩展到家外,河畔青草、堤上绿柳蒙上了愁,天色薄暮更引起了愁,一人独立小桥还在品味首愁。下片前后均是景语,中间两句是情语,使前后之景均为情增添色彩。见到青草绿柳,又增新愁,故独立小桥望月,任凭春风吹拂。全词通过写情感交织的愁闷,徘徊在心,从而产生一种对韶光易逝,人生苦短,世事变迁的感叹。
这首词写的“闲情”,是内心深处涌起的一种无端的空虚和惆怅。所谓“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曹丕《善哉行》),惟其是“忧来无方”的闲情,无具体的情事可以确指,所以更不知其所从来,更加无法言说,也就使人更无法把握。叶嘉莹女士说,“可确指的情事是有限度的,不可确指的情意是无限度的”,在这种无以名说的愁苦中,正可以容纳和包含广阔的、无限度的内容。
对这种内心深处的痛苦,作者有意要“抛弃”它,摆脱这笼罩在心头的沉重的阴影,但一切却是徒然。他以为这种痛苦过去了、消失很久了,但实际上却只是暂时的忘记。当春天到来,大地万物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时候,这种痛苦的感情就会被重新唤起,以致“惆怅还依旧”。在这样千回百折的倾诉中,读者看到的是一颗在痛苦的重压下苦苦挣扎而又无力摆脱的灵魂,只有在“病酒”中使自己沉醉麻木,可见作者的痛苦之深。
过片之后,“河畔青芜堤上柳”一句,既是写景,也是用年年春天柳青草碧,来比喻自己愁苦的永远萌生、永无休止。“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二句,已是灵魂的悲怆而无奈的呼喊。全词以描写作结,极写孤独、寂寞、凄冷的境界,写人在陌路的茫然。人物的感情,则在不言之中。
读正中此词,读者会感到一种感情的细微、敏锐、深切。它不借助于辞藻的渲染,而是在心灵最细微的颤动中去发现、去捕捉,然后千回百折地曲曲道出,因而能深深潜入人的心底。另外,这种感情因没有具体情事的拘限,所以可以超越一时一事的限制,给人以更丰富、更高远的感发与联想,容纳和涵盖更广阔的内容。以前曾有人称冯词“其旨隐,其词微,类劳人思妇、羁臣屏子,郁抑怆恍之所为”(冯煦《阳春集序》),“皆贤人君子不得志发愤之所为也”(张采田《曼陀罗·词序》),“语中无非寄托遥深”(饶宗颐《人间词话平议》),甚至指其“忠爱缠绵,宛然《骚》、《辩》之意”(张惠言《词选》),等等,未免褒奖过甚。但是,冯延巳曾身为南唐宰相,面对南唐风雨飘摇的苟安局面,产生深深的忧患意识,完全可能是事实。更进一步说,当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由全盛而迅速走向崩溃之后,知识分子面对支离破碎的社会人生,产生茫然、伤感、消沉,甚至恐惧的心理,也是自然的事情,冯延巳词中的不确指因素,与这种忧患意识也是有关的。所以,王国维说冯词“堂庑特大”,应谓因其忧患意识的不确指而产生的巨大涵括性。
早上一来,我总在想着杨柳依依这样一个词,或许是她曾经用过这样一个称呼,心中不时的回荡。便找来在网上搜索了一番,写杨柳的诗很多,看来看去,觉得欧阳修《蝶恋花》比较适合我,所以我拜读。
谁说闲情意致被忘记了太久?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
或许我们每天过得很快乐,或许我们每天都不快乐,我想这也是很正常的。我有时候,会静静想,过了生命的二分之一时,好像自己一无所事,每天的工作,学习,娱乐等,都在一种固定的模式,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烦。有时,自己也会放声大哭一场,解除内心的压力,对生活和这个世界的不满。人生真的有那么多的无奈吗?我想是,对我来说。
又到春来,惆怅依然。
此刻,窗外,细雨菲菲,无声似有声,点点滴滴,随风侵入渐凉的骨髓深处。
披衣静坐,寒自心来。
今夜无月,也无烛,只点得荧灯一盏,期望得兰暖四壁,却不胜冷冽清辉里的悲凉。
翻开手中的这本诗集,读冯延巳一首《鹊踏枝》,伤心触怀处,不觉潸然泪下。心,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春夜,淅淅沥沥的忧郁。
一直觉得,冯词虽不及温词的浓艳细密,也无韦词的疏朗清淡,但他那含蓄婉约的心理描写,极易触动读者的情感,引发联想。道是伤心人别有一番怀抱,那凄艳沉郁,不可明言的哀愁,不知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
这首《鹊踏枝》不是描写某种具体事情,读来惝恍迷离,意深境广。因而,我们也可将其理解为一个痴情女子对离郎的无奈泣诉。
谁说我已经把对你的那份情意抛弃许久?你可知道,每到春来,我思念你的惆怅之情还似当初。可是,我的情意谁人知,我的愁绪向何人诉?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我只能日日夜夜对着
花儿借酒消愁,诉说我的思念。哪怕眼看着镜里的容颜一天比一天憔悴,消瘦。
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助啊!
明知道你已狠心弃我远去,明知道再热切的思念与期望都是枉然,却仍然坚守这一份无望的追求不肯舍弃。多情的人啊,你都把灵魂给了谁?
世间痴情女子多寂寞。若是再遇上个多情薄幸郎,怕只能落得魂欲断,梦空随,和泪洗严妆。可是,古往今来,还是有多少女子宁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问世间情为何物?
生生相守的爱情自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然,君不见,有情女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落寞比比皆是。
古今情不尽,可怜风月债难酬,惟恐冷月葬诗魂。
泪眼朦胧里,我似看见一嬴弱女子着单衣在寒风中翘首相望。
桃花落,柳絮飞,这离去的人啊,怕是再也不会归来了吧。
唉,错!错!错!一腔愁绪,满怀离索,漫漫天涯无为路。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美的是年华,老的是朱颜。
易走的时光,恒存的是春里花,花前酒,酒中壶。壶中日月长。
病梅。瘦竹。枯石。残花……
一入中国诗词,“病”也美起来了。
是以此,花前常病酒,便也成了文人的美事逸韵。
等待,是销魂的,但却也是无悔的。
这等待,是相思,“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这等待,是相守,“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如今,她明眸已暗,容颜已枯,早已不复当年风采。
所以,他,是否早已遗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三千白帆尽过,皆不是。
此痛有谁知?
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看惯春去春来,经过潮起潮落。
当年鲜活的心,已成了伤残的春心。
当年美好的梦,已成了破碎的春梦。
醉眼看斜阳,只道人生苦短,无缘相聚。
心成灰,泪始干。
看着杯中那如鲜血被清水氤氲的浓酒,惆怅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多想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却不知,强乐还无味。怎奈何,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愁不减前愁恨。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闲凭熏笼无力,心事有谁得知?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的今宵去?惟有把那如血的寂寥抖落于杯中酒,一并吞噬!希望人生路上从此无风也无雨!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