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竹清松瘦 目录 诗词相关,Tags: ,
0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按鹧鸪为乐谓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又《宋史·乐志》引姜夔言:“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沈滞郁抑,失之太浊。”故鹧鸪似为一种笙笛类之乐调,词名或与《瑞鹧鸪》同取义于此。至元马臻诗:“春回苜蓿地,笛怨鹧鸪天。”则似已指词调矣。此调五十五字,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惟后阕换头,改第一句为三字两句。通体平仄,除后阕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阕首尾,后阕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2.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3.白鸟:指鸥鹭一类白色水鸟。4.翻空:飞翔在空中。5.古城:当指黄州古城。6.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7.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谓人生在世,虚浮无定,后来相沿称人生为“浮生”。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树林断绝处,一片山峰显现出来。青青翠竹,遮掩了一座座房舍。蝉鸣零乱,衰草萋萋,一片池塘。空中鸥鹭凌空翱翔,上下翻飞,时常出现在池塘的水面。娇艳欲滴的红色荷花倒映在水中,散发出点点清香。
手持藜杖,徜徉于村舍外,漫步于古城旁,但见夕阳青山,风景如画。人生短促,世事难料,昨夜三更的细雨,仿佛懂得人的心思,给人带来了一阵阵清凉。

茂林的尽头露出秀丽的青山,扶疏的竹影遮住了围墙,蝉声嘈杂衰草长满小小的池塘,翻腾翱翔在空中的白鸟时隐时见,映照在水面的粉红荷花散发着微微的清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老的城旁,我拄着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时分。昨夜三更的时候下过一阵霖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清凉了。

作品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着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诗词里也是不多见的。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是:“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浣溪沙》)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词人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写的词作,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后来,他受到打击,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所以心情苦闷,精神不振。这就无怪乎他的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
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别的原因,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有心流连这里的景致。他虽然描绘出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的画面,但这和他倾心欣赏杭州西湖那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透过这样一幅画面,读者能够隐隐约约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绘,作了生动的说明。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但他表现的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是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读者仔细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犹言“多承”。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时间,从词中写翠竹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来分析,可以判断,它是写于夏末秋初之际。
这首词描绘出了夏末秋初的山村景色:远处有明丽的山峦,耸立在夕照如火的林巅;近处则秀竹丛丛,遮隐了村舍院墙。移步间秋草衰黄、蝉声喧乱,然后欣喜地发现一片清亮的池塘,看翻飞水天的白鸟之影,闻映照绿涟的红荷幽香……浓淡相衬的着色,动静相对的勾勒,使整个画面充满神韵。树林、青山、绿竹,都是静物,但在作者笔下却一点不显得过于静寂,反而给人一种曲折变化、忽明忽暗的感觉,这得力于动词的巧妙使用。
一个“断”字,既形象地写出了山的突然出现以及与树林色调的反差,又点出作者此时观赏景色的情态。“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说白鸟“翻空”,透出孩子般的顽皮;说荷花“照”水,俨然顾影自怜的女子形象。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香”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却用“细细”这个状态词来修饰,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荷香清淡,又不绝如缕的特点。再从整个画面看,蓝天、白鸟、绿水、红蕖,色彩明丽而协调。两句有动有静,有香有色,不仅意境淡雅清新,而且透着活泼的生机。
苏辛虽以豪放而著称词坛,而其二人在婉约词上的造诣却也高于其他词家。东坡的‘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对仗工整,足见其基本功力;‘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显出词人别致而略带诙谐的情趣,和对人心境细致准确的把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其狂放堪比太白;‘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则非用情至深者,不能得也!而‘天涯何处无芳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早已流传千古,使后人未识词人而先知其词了。在此方面,稼轩丝毫不输东坡。论对仗工整,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红莲相依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论情趣,有‘宿鹭惊窥沙影动,应有鱼虾入梦’,‘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论放浪,有‘问松我醉何如’‘以手推松曰去’;论小儿女情怀,有‘柳塘新绿却温柔’‘频依栏杆不自由’;而‘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句,不经雕琢,似是信手拈来,而别具神韵,却是词人阅历日久,功力日深,自然而出,绝非搜肠刮肚,皓首穷经所能得也。这就是词家与大家的分别了。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在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鹧鸪天》,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双调五十五字,上阕第三四句、下阕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对仗。
这首《鹧鸪天》大约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六月,苏轼谪居黄州之时。词意貌似闲适,实际是作者被迫过着失意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这首词的上片是写夏末秋初的山村景色。第一句写远景:在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夕阳照射的山脉明亮了起来;山下丛生的翠竹,仿佛是绿色的屏障,遮隐了人家的院墙。
树林、青山、绿竹,都是静物,但在作者笔下却一点不显得过于静寂,反而给人一种曲折变化、忽明忽暗的感觉,这得力于动词的巧妙使用。写树林尽头,不用“尽”,而用一个变化剧烈而且分量很重的词“断”。这既形象地写出了山的突然出现以及与树林色调的反差,又点出作者此时观赏景色的情态。因为漫不经心,任凭视线漫游,所以才会有这样突兀的感觉。
“山明”,有人认为是写山清晰可见,这样的解释并不准确。南方的夏季,山和树林应该都是葱笼繁茂的深绿,仅仅是清晰,不会有这样分明的感觉。联系下片,此时正是夕阳斜照的黄昏时分,因而才会有豁然明亮的感觉。同时,“明”又与“竹隐墙”的“隐”相映衬,形成一种闪烁不定的光影交错之感。景物并没有移动,是人的视线和心理感受的变动赋予了它们动感。作者精心选择的动词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这一点。
接下来的一句写近景:小池塘边,树上蝉声四起,乱作一团;已经开始枯萎的衰草围满了池沿。有了蝉声,景物一下子热闹起来,但作者用一个“乱”来形容,表明情绪多多少少有些不快,所以听到蝉的聒噪不免有些心烦。池边衰草是秋天来临的征兆。耳闻乱蝉鸣,目睹池草衰,想来,作者难免会有些烦乱和凄凉之感。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仍是写景,这里描绘的景物与情绪同上面截然不同。在辽阔的天空下,不时看到白色的水鸟上下翻飞;碧绿的池水中,娇艳的荷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红蕖”,红色的荷花。荷花又名芙蕖。
这两句对仗十分工整,用语也别出心裁。说白鸟“翻空”,透出孩子般的顽皮;说荷花“照”水,俨然顾影自怜的女子形象。一动一静,相映成趣。“香”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却用“细细”这个状态词来修饰,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荷香清淡而又不绝如缕的特点。再从整个画面看,蓝天、白鸟、绿水、红蕖,色彩明丽而协调。总之,这两句有动有静,有香有色,不仅意境淡雅清新,而且透着活泼的生机。
从这样精细的描绘可以想见,作者此时应该全神贯注于自然景物。开篇的漫不经心和烦乱悲凉之感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自然衷心的喜悦之情。苏轼被谪后常借寄情山水排遣内心的苦闷,这里亦可见一斑。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继上片写景之后,下片写自己的行迹。阵雨过后,天气清凉,作者手拄杖藜,缓步而行。斜阳相伴,他时而转过村庄,时而停驻在古城旁。“转斜阳”饶有情趣,是人跟着斜阳在转悠,还是斜阳随人移动?不管怎样,夕阳带有了人情味,仿佛与作者有某种默契一般。
表面上看,这几句写的是悠闲自在的乡居生活,但这并不像“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那样无挂无碍,而是表现在一种行动当中。行动总是会给人不安定的感觉。这就不能不令人想到,作者出村舍,绕古城,转斜阳,或许是因为心有所结,需要到户外去排遣吧。那缓慢的步态,大概正是内心沉重的表现。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倒还颇为殷勤,昨夜三更时分下过一场雨,使得我又度过了一天凉爽日子。“殷勤”,犹言“多承”。细细品味,有作者的言外之意:有谁还想到我这贬谪之人呢?惟有天公还眷顾我。
《庄子·刻意》中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之句,原本是形容得道者虚无恬淡的状态。后人则往往用“浮生”形容人生飘忽、年华流逝,而事无所成。作者在“浮生”前着“又得”一词,既有对虚度时日的叹惋,又包含着对自身处境的调侃:既然命运如此,那就得过且过吧;能多一天“好”日子,也未尝不是件值得庆幸的事。这反映出作者当时真实的处境:抑郁不得志,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鹧鸪天》词牌从律诗中来,在体式上与七律仍很相近。作者表现自然景物之精妙,对仗之精工亦丝毫不亚于律诗,因此常被人们推为苏轼“以诗入词”的代表作品之一。
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说:“渊明诗‘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此词从陶诗中得来,逾觉清异,‘浮生半日闲’句,自是诗词异调。论者每谓坡公以诗笔入词,岂审音知言者!”他不同意此诗是“以诗笔入词”是有道理的。这首词与词性相通而与诗性相异之处在于:它对情感的表现方式含蓄委婉,不易觉察,需要用心去仔细体会。一般来说,诗的抒情达意是比较显豁的,倘若以读诗的方式读这首词,很可能就不太容易体味得出深藏在词句深处的微妙意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细细品味,在这两个字里,含有某些意外之意,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表现词人百无聊赖、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从词作的描写和刻画,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喜欢苏轼的一句词:“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读过一遍经久不忘。
夜里下过雨。早上一睁眼,打开窗户,阳光明亮,树叶花朵亮晶晶的,草地洗过绿油油的,心里也像有一面刚擦过的镜子似的,亮锃锃的。
花比人好,任尘世繁华,它开在无人光临的垃圾上和角落里,今年和去年一样美丽,今生和来世亦无分别。任花开花落,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它永远只做一朵花,开属于它的花朵。或许,我该学学那小黄花,不管怎么样,先开一季暖暖的花再说。
这有多好。
做一朵花亦嫌奢侈,其实只望能多下几场雨。从什么时候开始,记忆里已难得闻夜雨,听雷鸣,涤荡尘寰。水满池塘,蛙声大作,苏东坡的雨夜,现代都市人何处得去?那么雨染青翠,碧空如洗的清晨呢?总还是有的,可惜女士们只怕泥水溅了衣裙,男人们则怕污了锃亮的皮鞋。有车辆飞驰而过,遇上倒霉的,便指着车子破口大骂,骂声比衣上的泥污更让人惊心和无奈。故做一介书生状的洒脱,道一声“又得浮生一日凉”?怕有人会窃笑道:酸,虚伪!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写下这样诗句,正是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官场的失意,亦不能摧毁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现代人心胸狭隘,难见清通,不知是雨水太少的缘故,还是欲求太盛的原因呢?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河,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即使身处逆境,人们想到他时,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他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⒃的欣慰;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⒆”的潇洒。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⒇”这等的豪迈,哪里象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老人之口?
总觉得,一个狂放不羁的天才,愿意在适当的时候笑着说出“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很可爱可亲的事情。况且这个时间他正谪居黄州,一度还写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样文字,可只要厚厚云层偶尔肯漏下一点阳光,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的景象当中,他还是可以成功地捕捉到“又得浮生一日凉”的逍遥。
不管“林断山明竹隐墙”这个错落有致、饱含深意的起句中蕴藏着多少无法言明的惆怅,在东坡把这一切交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的缓慢节奏之后到底也寻找到了某种真实的解脱。“大江东去”的激昂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低落虽然都显示着他个性中与众不同的精彩。然而,唯有从“又得浮生一日凉”那种硝烟散尽的意趣里,才真正找得出东坡心中抵御风浪的力量。一个人想要洒脱,就必须懂得放弃。只不过很多时候并不是不想放弃,而是挣扎得太久,已经不知道该如何淡然处之。东坡不仅懂,而且做得非常好,甚至能够自得其乐地在稍稍自嘲的语气中享受生活。说是天性也好、修养也罢,总之面对着一套无比强大的政治体制时,他的不在乎,恰恰是最好的疗伤剂。
在我看来,中国文人或者说中国人最幸福的状态,就是“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种完完全全置身事外的轻松。当一个人学着不要动辄将天下、家国、功名这些沉重的名词拴在心间,也绝不会在故作姿态的同时不停暗示自己的宏伟志向,生活的过程有时候真的就简单得如同一个普普通通的夏日黄昏,一不留神打个盹也就过去了。
浮生,我想起来就像开在玻璃窗上霜花一样,时间呵一口气,对于时间,只是烟翳的明灭的一刹那;对于我们,就是从盛开到湮灭。多么长又多么短,多么凝重有多么微不足道。从学会思考生死的年轻开始,从豪情万丈到现在的不足为道,个中滋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以前总是说:我以后要如何如何;现在想到生活,大多数时候是半带着无奈半带着坚忍的说:死不了就活下去吧。不知道是悲观了还是乐观了,不知道现实了心态还是怠惰了心灵。呵呵,浮生,让它轻飘飘的飘过去吧,至少我们有自己抬头看的时候,看到头顶上像流云一样掠过而无能为力的浮生。
最珍贵而且易逝的可能就是最平常却最难得的,最近一直忙忙碌碌,坐在公交车上时候,看着车窗外飞掠而过的春色,总会觉得抱愧。好像每天都在安慰自己,或者像对朋友那样去说:等我有空了,一定要去寻梅访竹。可惜,梅花开了落了,我在忙;桃花开过谢了,我依然在忙。。。我不知道我在忙什么,也不知道我忙的意义是不是大过此时的春光。可是人总是有着各种无奈的,生活的、事业的、甚至情感上的。大概遗憾不是缺失,生命总是充满遗憾吧,抱愧良辰美景,也在期待良辰美景;抱愧的,是我一个人的风景;期待的,是我爱的人们都能看到的美景,只能如此了。但是大概也只有在这样的忙碌中,才能在有那么片刻安宁的时候,去用心的感受和享受那“浮生一日凉”。
浮生——这个词很有意思,第一个字很飘,第二个词很重,栓在一起努力在追求着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也许很难寻找到一条笔直的航线,只求不要偏离愿望太远就好。
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
个人以为东坡词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些富有积极思想意义的部分。表现为:对现实人生的热爱。这在前期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即使词人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还有更多的作品写对自然和人生的品味,尤其是像“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潇洒;“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在逆境中仍能品出生活的甘美,不是同样显示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吗?
千年前狂啸出蓬门白衣仗剑、月下独酌自徘徊的青莲居士三声长叹:浮生如梦,为欢几何?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淡月胧明,一梦频惊。
昨夜,被那淅淅沥沥的雨声惊醒,静寂中,聆听着嘀嗒嘀嗒,宛若天籁。
春雨,悄然的在空中慢慢的飘着,缓缓的和着它美妙的音符,
敲开了,敲开了,有你的梦……

要说人的悲欢、喜怒、哀愁与雨是不该有什么关联的,但现实中又有谁能阻挡住这种关联的发生呢?
雨虽不是有情物,点滴入心总费思。其实,人的情绪、情感,一旦融入雨中,或者雨一旦触动了神经,雨与情绪便生发开去,互为作用。当人得意时,雨弥漫的是天遂人愿的喜悦;当人失落时,雨宣泄的是生不逢时的无奈;当人别离时,雨助长的是愁绪;当人忧伤时,雨衬托的是凄凉;当人心静时,雨把额头上的皱纹熨烫得平平展展;当人烦躁时,雨把踉跄的心事撩拨得乱七八糟。雨,是苦,是甜,是忧,是喜呢?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理解;一千个心境,会有一千个感觉。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这是苏轼,突然的夜雨,给他那颗壮志未酬的心又平添了几分无奈,而这无奈之中的一丝满足却让他惊喜起来,这惊喜给他带来的愉悦是苦涩的。“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这是杜荀鹤,一个扬竿垂钓、以酒为伴、孤寂无聊的“九华山人”,听着那篷顶上的雨声,他是不是真的悠闲起来了呢?他说:“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闲是闲了,闲得如此之苦,看来这雨声也不一定是动听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文天祥,一个民族英雄的自白,情和景的交融真可谓达到了极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是蒋捷,他竟然把一生的情结都留在了雨中。
多年来,我也曾经历了不少雨中奇遇:既有雨洗芙蓉的悦目,也有雨打新荷的新奇;既有西域荒漠突降甘霖的惊喜,又有西岳华山陡遇滂沱的落魄;既有丝雨枫叶红秋的体验,更有风雨司马台的惊险……
站在江边总是有多种情怀涌上心头,不光有“六朝旧事随流水”、“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的感慨,还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情思。江不像湖不像塘,没有“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的甜甜少女,没有“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疏狂妇人,也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感伤少年,有的更多的是“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还有渡口。
渡口是离别,是无尽的思量与哀伤。“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华年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一脚踏出去,从此人各天涯,只能遥遥思念。“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还好,还好,无尽的感伤的时候,尚有征鸿相伴。不像现下,火车站送人的时候,什么也看不到,只能在一片嘈杂中听着车轮远去的声音,暗暗断肠。人生总是这样,高兴之余少不了哀伤。“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人生假如一直就像刚见面那样如何?何来悲,且辞伤!但人生总不这样,席慕容在《初相遇》中说:“我喜欢那样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和感激。胸怀中满溢着幸福,只因为你就在我眼前,对我微笑,一如当年。明明知道你已为我跋涉千里,却又觉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像你我才初初相遇。”哦,哦,只在梦里如初初相遇那般。
青春啊青春,总有那么那么多东西以最自然也最叫人猝不及防的方式,俘获了年轻的心。让人乐让人伤。也有很多最美丽的东西,光彩熠熠、灿烂夺目,不停的渗透到年轻的生活当中。
回头望去,真是无尽洒脱,而今总是绞尽脑汁生活。人还年轻,但自己渐渐的把自己的心磨的都有点老了,这句话说出来也许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吧,做作而不自然。
窗外春色无边,撩人清思。不禁想起了自己寻梅访竹的诺言,眼看春色将尽,不禁一声长叹,心下抱愧。不知道我在做什么,而我现下做的事情的意义是不是大于此时一片片的春光。
想起“浮生”两个字,心里多番思量:浮字是多么的飘渺,生字是如此的现实。浮生一词是两个字之间的博弈与平衡。人生从盛开到湮灭,多么长又多么短,多么凝重又多么微不足道。豪情万丈也罢,平凡清淡也罢,对于各人来说,真是冷暖自知。想起“偷得浮生半日闲”句,真是感慨万千,浮生之闲,尚且要偷,真不知道光明正大的在做的事情将何处之。真不知道是悲观了还是乐观了,是现实了心态还是怠惰了心灵。也罢“浮生长恨欢娱少”,偶尔且吟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喜欢苏东坡,喜欢他卓尔醉人的意味:“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漫步诗里行间,默然地触动我的情怀,也铮然地拨动我的心弦。我会遥想起当年的青梅竹马痴爱深情。我会感慨于一生的兴衰,一段恋情的缠绵。我惊异于一代诗人抒怀历史沧桑与儿女情长时那种凄婉与芊美,就像花香浸过的雨丝,悄然地飘进我的心野,也洒进我的梦乡。这就是我喜欢在雨天品读苏东坡,而那种“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宁静,那种“白云乡里有温柔。挽回霜鬓莫教休。”的温润,总会让我远离浮躁的世事,沉浸在感怀人生旧事的境地里,而满心满心的拥有一片清澈的天地。
时而在苏东坡诗文里小憩,是一种休闲,更是一种修炼。诗中的哲理和智慧,诗中的笑意和泪水,诗中的激情和神韵,不仅蕴藏着阔宇天地的大美,也蕴藏着永恒不灭的力量。“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诵之味之,就有了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就有了一种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让我多一份自信和昂扬。我时常一边品读诗文一边揣猜苏东坡的神色,是捻须而吟,还是仰天长啸?是默默沉思?还是怅然浅唱?想象着他那倾心而歌的恸情时,我的耳畔就有了滟滟的千里水波,绵绵的青山鸟鸣,而双目如诗心翼如画,向往如诗如画的人生……
苏轼始终是一个活得美好、丰富的人,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无论在怎样的境地中都能发现自然之美,发现生活之美。他品读潋滟水光,轻吟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抒一丝缱绻之情;他细看田野青峰,轻吟出“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描一幅多彩画卷。他无时无刻不在自然中发现美丽,并将其融入人生的欢乐。他在生活中也总是发现美:贬谪之地贫苦,他便创出“东坡肉”自娱自乐,竟传承千古;被贬至江南,就竭尽全力造福当地百姓,修建苏堤……他总是在最艰苦的环境里发现最美好的事物,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了色彩,也为别人带来阳光。
苏轼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他教给了我的是一种人生态度,烦躁时、抑郁时翻开苏轼的诗词集品读一下,朗读几首,心情就回归平静和信心。感谢东坡,感谢他教与我的本色、旷达和坚强,只愿跨越时光的洪流,举杯道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直以来生活中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失衡的感叹,看人家山南海北优哉游哉,而我却像一只蜘蛛,躲在角落里,为了一张巨大的网,晃晃悠悠不知疲倦拼命地结着结着结着。
妒忌古人那广阔大自然的依居“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向往安逸幽静、悠然自得的生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思归。” 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从小就渴望着无掬无束奔放任情的活着。到海边观海,追逐浪漫;去名胜古迹艺术殿堂,寻求学识教养、高雅端庄;到草原牧场、野林空旷,采撷千年的无边风月。可是,渴望是夜里数星时涌出的梦,是成熟时系在心中的结,时至今日我真正洒脱地走出家门逛一逛着实屈指可数,大多时都是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吟诵中自勉自慰自梦着。
时光交错,蜕变成虫。在无数次沉湎,无数次梦醒,无数次颓废,无数次奋起的沉浮轮回中,我终于在暮霭将至的天空抖落开我心中的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说,我休假旅游去!同事说,这回你活明白了?
俗世的烟尘太多,我不希望自己被彻底湮没。读书与写作,是我对抗的方式。无论身处何方,有一份古朴、简约的心境如影随行,我会非常轻松自在。苏轼说“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他接着说“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正合我此时的心情。
村舍外,古城旁,斜阳下,是我永恒的心灵家园。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