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其一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蒂(dì帝):蒂的异体字,瓜当、果鼻、花与枝茎相连处都叫蒂。2.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3.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4.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5.斗:酒器。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 盛年:壮年。6.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人生在世,原本就是无根无蒂;到处漂泊流浪,犹如路上的灰尘。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应该成为兄弟,又何必在乎骨肉之情、血缘之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风华正茂的岁月不会重来,犹如一天里头不会有两个早晨。年纪轻的时候,要勉励自己及时努力;否则,岁月一去不回,它是不会停下来等待人的。
本诗从生命之始开篇,生命意象由一连串比喻构成:“人生无根蒂”,把生命暗喻为无根之植物,从而生发出“飘”的意象。“飘”又引出一个明喻:“飘如陌上尘”。“陌上尘”再生发出“分散逐风转”的意象。“逐风转”又生发了“落地为兄弟”的意象。“落地”暗含了生命如种子的隐喻,也暗示了生命离开胞胎之初始。既然生命为飘浮的种子、飞尘,它无根无蒂,随风辗转于茫茫天地之间,“落地”为人,实属偶然。生命本非己有,何必骨肉才算至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何必骨肉亲”是由生命初始之偶然而对生命意义的大觉悟。这偶然的生命一旦开始,时间便与她产生了永恒的矛盾对立。“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时间在生命面前匆匆驰过,它不可逆转,不可重复,永恒地向前方奔去,通向无限长;而生命的计量单位却由“年”(盛年)到“日”(一日)到“晨”(再晨)到“时”(及时)……愈来愈有限、短暂。生命的偶然、无常、有限与时间行进的必然、永恒和无限构成尖锐的对立。保持这对立双方平衡的力量是“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抓住有限,得欢当乐,勉励发奋,增加生命的密度和质量,以抗衡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
既伤老之已至,叉悲志之不遂;而在伤老与悲志的情怀中,又荡漾着强烈的恋昔情结。就在伤老与悲志的熬炼下,对于生命的本质以及生存的意义,陶渊明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省思。他发现人生竟是一场无根之旅:起于“无根”,终于死亡!如此,生存的意义又在那里?
诗人归园多年后创作的.它是诗人真实心态的流露,也是他晚年对自己人生进行反思的产物. 在伤老的苍凉中并不颓唐,在悲志的感慨中亦非消沉,反而激发出对生命的灵思慧悟,表现于清疏朴厚的诗句中,在意境风格上可谓别具一格
《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死亡在人生中是绝对无可避免的。与时间的永恒相比,人的一生极为短暂。余此以外,时间相对于个人来说,都是死亡。因此,人生之相对于永恒,实际上就是短暂的生命之相对于永恒的死亡。在这样的对比面前,生命和人生都是微不足道的。诗人看到了这些,在他的眼里,这微不足道的生命和人生与大路上的灰尘没有什么区别:毫无分量、毫无依恃,只要一阵风来,一切就全不存在了。
在这样的人生面前,很多东西近乎没有意义。比如说骨肉之情,既然人生都已经如此轻微,那么骨肉之情还有什么呢?只要一阵风就可以改变一切了!
那一阵风。
随时都可能吹断我们的前世后生。
在这一阵风前,有两条路可供选择。
一条是放纵。既然一切都是如此微不足道,那么就索性什么也不在意。
另一条则是珍重。既然一切都是如此无不足道,那么就要好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这是截然对立的两条路,陶渊明选择的是后者。骨肉之情都没有什么,那又何必拘拘于骨肉之爱呢?同样作为灰尘,只要能一同落地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就应该像兄弟一样友爱啊!“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人生一过,就什么也没有了。那么,“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好好地珍惜这人间短暂的生活吧!这是陶渊明的看法。
认识到人生的短暂与虚无不是从陶渊明开始的,认识到人生的短暂与虚无之后主张及时欢乐的看法也不是从陶渊明开始的。曹丕在认识到“人生如枯枝”、随时会断裂之后,就说“何不披纨服,饮美酒”,是主张及时行乐的。但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区别:在曹丕这里,“披纨服,饮美酒”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放纵行为,而陶渊明的“斗酒聚比邻”则更多地向往“灰尘们”在一斗酒之间获得的融融欢情。
认识到终极的虚无,直面它,然而好好地珍惜拥有的一切,最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就是陶渊明这首诗的选择。这种选择,从思想源头上说,来自于《庄子》,但又超越了《庄子》:它显示出对生命中人情的珍惜--这是《庄子》所不具备的。
人生是什么?隐居山林的陶渊明说:“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这是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中第一首中开首两句。人生如浮萍,没有根底,其实,浮萍也是有根的,只是这根不是深扎于土,而是飘漾于水,从流动的水中吸取养料。而陶渊明诗中的人生,并非浮萍,那是真正的无根之物,没有根,被风一吹,便飘飞在空中,犹如路上的灰尘。陶渊明诗中所谓“人生”,其实比现代人理念中的人生含义更广,也可以理解为生命吧。如果生命和人生果真如此,生而无根,飘如灰尘,那天下芸芸众生便可怜可哀之极了。《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之句,感慨人生无常,陶渊明的诗句,也是重复了古人的悲叹。好在陶渊明的幻想没有到此为止。且读《人生无根蒂》全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生之尘飞扬在天后,接下来怎么样?“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人生之尘在风中漫游,经历了磨难,已经不是原来的生命。这两句,看起来平淡,其实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测,人人都会有体验。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有过漂泊曲折的经历,生命已经非原来的样子。“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既然大家都已非原来的生命,那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应该亲如兄弟,何必在乎血缘骨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陶渊明的首创,孔子《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陶渊明在诗中重复孔子的意思,其实是在战乱和孤独中对理想的一种呼唤,这种理想是什么?应该是社会和平,是人间博爱。“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这两句,表达的是陶渊明当时的生活态度。这首诗总体悲凉沉郁,但这两句,却颇有生趣。人生的曲折磨难,并没有使诗人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欢乐,是和乡亲邻里聚会饮酒,这是平凡世俗的乐趣,陶渊明在很多诗中作过描绘,譬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最后四句,流传最广:“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很多人将这四句单列,作为一首惜时励志的古诗。其实,联系前文,陶渊明这几句诗,还是提醒人们,要及时行乐,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那么,活着就赶紧做自己以为快乐的事情。陶渊明此诗中的快乐,是“斗酒聚比邻”。这样的人生目标,对现代人来说,不可思议,但在陶渊明的时代,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记》中,正是对这理想的生动描绘。我想,现代人,将这四句诗单列,作为一首惜时励志的诗,其实也没有违背陶渊明的本意,惜时,古今如一,励志,内容发生了变化,以古人之诗,励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
人生果真无根?落叶飘飞最终还是归根,陶渊明的人生其实也是做了回答,在乡村田园,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陶潜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遂风转,此已非常身……
忽然间觉得,人生是否的确如同陌陌纤尘,在世间飘摇无定,命运取决于上苍,取决于狂风抑或暴雨。天命不可违!即使百般恳切,千般诚然,依旧挡不住天意的循环。好在人生苦短,即使终生痛苦,也不会如日夜循环般漫漫无期……天道,真的很短么?人道呢?难道真的可以在千秋万载里永存下来,得到绵延么?谁又敢期望自己的魂魄永留人世,万载传颂?!谁又敢企盼自己长生不老,忍见千古历史的悲哀?!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值此非常的人生,既然如尘埃般摇荡,又怎能不领略风雨中的景色——生活不外乎于如此,生命也不过是如此。随风飘荡——斯佳丽的人生如此,因为生于乱世,迫于生计。我们呢?生于和平,就不迫于生计了么?也许,我们要考虑的只怕更多些……
很多东西如同流星,转瞬即逝,再也握不在掌心……流尽我今生泪水,又怎么换的回来时光倒流一分钟?人生本来就是这么残酷,天意本来就是如此无情——苍天已老,又怎么看的过人世间如此多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佛陀心叹,又怎么度的完那无边的苦难,无尽的求恳?!
人生,只能如浪尖上的小舟,自知进退,顾影自怜。但愿阳光下的悲哀能化成劫度,但愿星光中的痛苦能升成了悟……若得如此,夫复何求呢?
天意不可违——我是十足的维心派,我只是静思我的心念……
要做到心若止水何其难,只是我追求的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罢了。不知道穷我一生之时光能否修练到如此境界。
现在能够做到的不是遇事而波澜不惊,不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不是宰相肚里撑船的博大胸襟,而是当心潮澎湃后,需用多长时间来调节心情而恢复到那种静若止水的状态,已经过去了的事还耿耿于怀多少时间?几分钟,几小时,几天,还是数月,甚至于几年或一生不忘地折磨。释怀的方式是平静地面对还是随时间的遗忘,更或是消逝于酒精的麻醉、尼古丁的幻觉中。
其实那些影响心情的事中,又有多少是志在必得,缺一不可的,关键是不要让无所谓的事而激荡自己的内心。
对人生的态度,决定了生活对自己的回报。
你笑对人生,那么生活也会笑对你。
你怒骂人生,同样生活也会迁怒于你。
要做到安逸的生活,平静的心态,就一定要做到无欲无求,如不能做到也要少欲寡求。
不要让笑容消失在自己的脸庞,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请保持自己真诚的笑容!
心平气静地对待每一个人。
心平气静地对待每一件事。
心平气静地对待每一天。
其实,大家大可不必缅怀昨天,也不必眺望明天。保持一份清静,拥有一份淡泊。顺着时间过日子就行。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昨天就是过去,明天就是未来,后天就是永远不会发生的事。对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不要报怨,更不要苛求。无论坎坷还是坦途,我们都得面对和接纳,故你不必想得太多,想得太远。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花草树木都有根,连随波飘荡的浮萍都可以见到丝丝的根须。那么人是不是也有根呢?古人陶渊明回答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有“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之句,反映了人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叹。人心无根,就不知道飘向何方,也不知生命的归处。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曲《把根留住》流行了很多年。但唱来唱去,终究无法知道什么是人的根,无可奈何中把梦想当成了根,“期待着旧梦重圆”。是的,从表面看每个人都有梦想(某些梦想又被称为理想比如××主义),人有了梦想在生命的表层看来就有了积极的人生,生命也就有了依托。所以我们看到,孩子在游戏中找到依托,大人在事业中找到依托,在绘画中找到了依托,在音乐中找到了依托,在爱情中找到了依托、在仇恨中找到了依托,在××主义的空想中找到了依托。找不到依托的纨绔子弟在寻求刺激中挥霍着人生……
梦想不可避免地使人沉重。在现代生活中,无论穷人还是亿万富豪,每个人都在抱怨活得很累。富裕的人为成功所累,穷苦的人为生存所累、为房子所累、为求学所累,为工作所累,每个人还不得不面对那些不知什么时候到来的疾病和灾难、不知什么时候到来的欺骗和背叛。人的梦想又像肥皂泡般容易破碎,依托于梦想如同抓着海上飘浮的稻草,不知哪一天梦想会凭空而去,两手空空的人们常常淹没在无助的绝望里。
生活的重负使人们渴望自由,渴望摆脱生活的锁链。“不自由,毋宁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近代社会,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几乎成为了生命的最高目的。可是当人一旦获得了绝对的自由,没有了任何压力和责任,不知来源的空虚和无意义感马上接踵而至,弥漫在人的身体和心灵中,比生活的重担更让人不知所措。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把这种人没有使命、没有着力点、无所把握的生活状态,称为“生命难以承受之轻”。人徘徊于轻与重之间,宿命般地找不到第三条路。所以有些人到了退休的年龄,怎么也不愿离开工作岗位,不仅仅是他们工作有多少利益可图,更主要是一种习惯、一种寄托。退了休,心里的支撑被凭空抽走,顿觉茫然无措。有些为官者,在位时,人们前呼后拥,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一旦退了休,门前冷落鞍马稀,曾经赖以支撑生命的浮华不再,人生成为一杯变味的凉茶,心里的空虚加快了身体的衰弱,一些人很快衰老死去。
传统文化成长下的人具有安全的或稳定的心理结构,无论社会动荡与否、朝代更迭与否,对幸福的感觉是恒定的。但是,到了近代社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由于“政治”利益以及经济形式的变化,稳定的传统社会形态也就发生了变化,衡量一个人的地位或价值的是其所拥有的“财产”(包括权势和名望)多少,而不再是传统文化下的“道德”或“宗教”。财产和名利等等本身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人们对幸福的感觉也不再是恒定的,变得飘乎和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使人往往在拥有了自由的同时,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也随之增加,人随之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心理倾向,即心理学家费洛姆称之为的“逃避自由”。所以人的心灵迫切地需要某种依托,才有归属感和安全感,才会使生命不像尘埃一样漂浮,人生才有真正的幸福。
这种幸福的源泉就来自于人生的根。人生是有根的。那么人生的根又在哪里呢?其实人生真正的根就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是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份,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最深层次,那就是人的信仰。
信仰是人生的根,在现代无神论者看来不可思议,更有甚者把信仰称为精神鸦片。这种看法有知识局限也有别有用心的因素。其实要想认识人生的根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转变一下观念,不要迷信于“眼睛所看见的才是真的”就可以了。
人的构成是非常复杂的,我们表面看到的只是人的一小部份,是在我们这个三维空间的身体,而只有物质身体的人还不能说是完整的人,躺在太平间里的人就是一块肉。人是肉体与心灵的统一体。而心灵存在的空间是多维的,无比广阔的。一位文学家曾说“陆地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心灵的空间虽然不能被眼睛看到,不能被现代的仪器探测到,但人们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心灵的空间也是物质存在。
在心灵的一个空间中有一块地叫做心田,心田外有一道门叫心扉。中华文化不是谁凭空创造出来的,是神传的文化,我们祖先发明的词汇,很多都是有来历的,现代人看不到,就把它说成是想像、幻觉。人类的异化使人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的工具,而丢弃了人天生的能力。人原本很容易认识到的东西变成了神秘莫测。人生的根——信仰就生长在心田里。人生的许多种子都生长在这里。有的种子是外来的,比如爱情,需要人先敞开心扉才能播种在心田。有些种子是与生俱来的,像信仰那样,本身就是构成人的本质的因素,但是能否萌发需要后天的条件。
心田里最重要的物质叫做德,它相当于我们地球上的土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田里没有了德就像大地没有了土壤一样,只剩下坚硬的岩石,整个大地一片荒芜。
信仰的种子在人的心田里,它只具备着一个细胞的雏形,能否生根和生成什么样的根依赖于传统文化的滋润和人自身的机缘。传统文化就像水一样,有了它的灌溉,信仰才能在心田里生根。普通人的信仰生根后,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它可以使人的德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没有信仰之根的人就像一片山坡没有植被,在金钱的风、名利的雨、欲望的河的冲涮下,德很快丧失殆尽,等待他的只有悲惨的命运和形神全灭的结局。信仰的根扎得越深,他越不受名利的左右、越有自主性,他的生命越是自由的。在社会上另外有些人严格按照信仰的要求去做,一步一步地去实现他的信仰。这种信仰不但生根,还会发芽开花,生长为参天大树,这个信仰的实现过程就是修炼。
几千年来,人们普遍生活在有信仰的状态,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人的心底总能保存着那一份安宁。在生活中有沉有浮,有宠有辱、有失有得,因为有了定心的根,社会总体上处于一种平静、各安其命的和谐状态,虽然时有改朝换代的动荡,但很快又归于平衡。可是由于它的到来,这一切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没有方向的人生之旅,就仿若随风飘拂的陌上之尘。风动则动,风静则止。既无来处,亦无归处。何茫然……
就这样陪时间消磨罢。
只是,这样的日子,真的很希望快点老去……
莫问芳华今何似?一年不与一年同。是的,已然老了。
仔细照镜子,竟又惊见有六根短短的白发!三月份时有过一根曾拔掉了,而这几根,决然不是新长出的。原来,头发真的是会变白的,很短的时间内。以前是头顶的发间有过,现在居然长到额前。竟然以这样的速度在衰老着…… 旋即,心底的一丝酸楚顿时化为一股热流涌上眼眸……
但,这不正是自己期望的么?却又伤怀什么……
罢了,这次第,待收敛十分春恨,凝一抹,泪萧条吧!惟此后,只嘉陵江水,伴我微吟。闲坐到,淡淡斜阳时候……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一个文明之人最崇尚微笑。孩子微笑那是童真,如果你真的这么想的话;少年微笑那是一种甜蜜,让人倍感青春活力之朝气;中年微笑那是用爱心舒展鱼尾纹,殊不知,无意间的微笑里让中年的厚实多了些许灿烂童趣;一笑解千愁,笑一笑十年少,笑是两人之间最短的距离。微笑或许能把敌意融化的干干净净,因为微笑就是和谐的天使。人们愈是认识微笑的好处,鼓励大家多一些微笑,愈能证明笑是多么容易,也带给生活的童趣和开心。
当白天的喧闹归于深夜独有的美丽和宁静,我深深地陷入了悠远和幽深的思索。我似乎听到了心灵那亲切的呼唤;遥遥远望,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美好的希望。是生活教诲我,灿灿阳光下,我懂得每一朵微笑都是迷人的;生命教育我,漫漫旅途中,我已明白沐浴一种灿烂微笑的注视;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座城市,领略多少种色彩。但我相信,故乡的颜色一定会是我最爱的那一种。不论是明黄、是宝蓝、是青绿、是紫红,就像陶渊明诗中所写,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飘转于这人世之间,带着我们身上原有的色彩,故乡的烙印,与其他人一起汇成了一点一滴的微笑,这微笑就是阳光,照亮了无数心城,点亮了生活。
这首诗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全诗短短六十个字,语言朴实无华,但内蕴却极为丰富,体现了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的田园派诗人对人生、对哲学、对友谊等方面的思想。
一、在感叹人生无常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他那种超然悠然的心境。陶渊明认为人生无常,就好比陌上的尘埃,随风飘转分散,是没有根蒂的。也就是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有欢有悲,有喜有哀,有聚有散,人生中有太多的不确定了。《庄子》里云:“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也许陶渊明是在这一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才得出的结论吧?尽管人生无根,可陶渊明却没有丝毫的悲凄之情。他将人比为陌上的尘埃,那么人的命运也与之相似,落地就是亲。人一旦有机会聚在一起,那么就是兄弟,可以在一起欢乐,一起喝酒。“何必骨肉亲”这一句让我想起了“英雄不问出处”一语,确实是这样的,人与人之间其实并不难沟通,难的是要有一种陶渊明式的超然悠然的心境,这也许就是陶渊明作“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两句诗的用意吧。
二、感喟生命之短暂,同时也表现出陶渊明的生死观。记得很久以前读袁行霈先生的《陶渊明研究》时,看到了这么一个观点,那就是陶渊明思考的“顺化”问题。“顺化”问题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宇宙间事物变化迁徙的过程;第二,不可抗拒的万物自身变化的规律;第三,人自身从幼至壮至老至故的变化过程。这三方面在《杂诗。其一》中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体现。“分散随风转”,这是人如陌上尘埃一样不可改变的规律,“此已非常身”则体现了人身及宇宙间万物的变化过程。正是因为有这些不可更改的规律及过程的存在,陶渊明才悟出了“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也才明白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吧?这些都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深层次的思考。另外,陶渊明的生死观也是明确的,他认为“死虽不可知,但生是可以自己掌握的,以自然的态度对待生,以泰然的态度对待死”。正因为如此,使得陶渊明知道生命的短暂,“岁月不待人”,他的这一哲学思考是值得我们后人好好学习的,生的时候就要好好把握时间,珍惜时光,不可以认为岁月会等待你。
三、除了对人生的思考外,也体现了陶渊明对朋友的深挚的感情。陶渊明的朋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和他一样志趣相投的朋友,可以和他探讨诗文探讨人生的人,如庞参军等;二是他归隐山林后的邻居们,和他一起劳作在田间地头的农民朋友。《杂诗。其一》中的“斗酒聚比邻”则是体现了他对他的农民朋友的情,大家在劳作之后,尚且可以“聚比邻”喝点小酒,聊聊田间地头的事,谈谈农作物的收成,其情非同一般。另外,“落地为兄弟”体现了陶渊明对友谊的态度,人人皆可以成为朋友,这是不受出身、地位的影响的。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记得初识这首诗不是因为诗的后四句,对人生的深刻、对后人的勉励,而是因为“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两句,我觉得这对我们当代人有着一定的警示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为有了电话、网络看似近了,其实距离是越来越远了,朋友同事之间不见有关怀亲密之情,倒是多了几分戒备,更有甚者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更别说是和陌生人。看看陶渊明,他在他生活的那个等级制度、门阀制度严格的封建社会里尚且能做到“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再看看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努力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是怎么做的?有多少人依旧用“谢谢、对不起、不客气、没关系”等礼貌用语呢?尤其是将它们用在服务与社会基层的人们呢?想一想我们能不为自己的做法汗颜吗?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
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人生在世,犹如无根浮萍,四处漂泊,就像瓜落地,又似风中之尘,辗转再辗转,沧海桑田,这个人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人身难得今已得,既得之,何不善用之?所以,不必有血亲关系,所有的人,从他瓜瓜落地开始,就是算一家人了。美好光阴一去不返,一天一天过去,及时做一些事吧,岁月从不等人。
左手和右手奔忙的日子。某天,你看见自己的双手开始起茧了。摩擦,经历,让我们不再敏感,在想,心会因为种种的遭遇而茧痕四起吗?会迟钝到感知不出痛与悲吗?
不想在经历中虚假自己的感情,不会戏弄自己的感情,而停顿的太久,一切都将可能。静静的小憩,凝思,我把自己,那个原本独来独往的自己搜索出来。我们一起玩吧,输的起钱财,输不起自己。是久违的安宁吗?我只知道,现在需要安静,就你独自。闻见花香,听着蛐蛐的鸣唱,炎热的夏天终于过去,立秋了。
某日的某时,突然会想起了你,这个时间,他们都在做着习惯的事情吗?该是夜班了吧,他们又在群里嬉皮笑脸了,还在斗地主吗,还有人灌水吗,有人还记得吃早餐吗,有人一定边喝可乐边上网,有人还在梦游吗。很长一段时间,你无法忘记,他们是兄弟,走过一条路,灌过一条江的兄弟。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朝夕心对心,何惧天涯离。
我是如此幸运,有幸认识你,是你的鼓励,你的宽容,你的爱,让我一路走一路唱。我不再怕黑了,每当唱起歌的时候,再远的距离,我也知道,你是我永远的听众。而分别后的日子,我歌唱的冲动,或许就是为你。因你而歌,因你而灿烂别后的日子。
修改了所有的资料,却不曾离开。熄灭了那盏灯,我在天空寻找,寻找你的城市,寻找那颗属于你的星星。网络花开花落,行色匆匆,无法阻挡,你不知道,今夜,陌生的城市,我在想你,何必骨肉亲的兄弟……
花落才有花开,有散才有聚。若没了那一份无奈,又怎懂得珍惜。人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追求那一个天长地久,总是千方百计去留住那一个结果,却不知天有老时地有荒,这世界哪有不变的情?却不知如果曾经拥有过美,便不需去强求什么结果。这世界许多东西没有永恒,这世界许多事情没有结果,而美丽依旧美丽,辉煌照样辉煌,又何必斤斤计较时间的长短,又何必兜兜转转寻求因与果。离别时,如果我们可以执手相互道珍重,又何必一定要留在一起重复那许多琐碎的岁月!分手时,如果我们可以轻轻松松挥挥手,又何必无所谓地去翻找昔日的海誓山盟,花儿落了,明日还会开,流星虽逝,美好的愿望依旧在心底。于是所有的日子都轻松,于是所有的负重都甜美,于是不会再后悔,于是不会遗憾未了又遗憾,于是过去了的成为回忆,于是今天拥有的不会再无奈。拥有过的,永远不会失去,没有得到的,亦无须苦苦追求,是你的,迟早都是你的,不是你的,永远都不会属于你。只要你不为天长地久而苦恼。不必为失去的而遗憾,不必留恋昨天。只在乎曾经拥有。于是乎人间爱情、亲情、人情均可以“朋友”二字概之,这是因为:朋友是一种偶遇。大千世界,滚滚红尘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之中,朋友能够彼此相遇,能够走到一起,彼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走近,实在是一份缘。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在不同经历的心海中,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说是一种幸运,但缘份却不是时刻都会有的,人啊!应该珍惜得来不易的缘。朋友是一种和弦。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网上,人人都会有朋友。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彼此要好的人。友情是一种最纯洁、高尚、朴素、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动人、诚实、永恒的情感。人人都离不开友情。你可以没有爱情,但是你绝不能没有友情;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乐章,就是死水一潭;友情无处不在而伴随你左右,萦绕在你身边同奏人间和弦。
常言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这是一点也不假的。有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但我却要说“若为友情故,两者皆可抛”。其实,友情的价值并不比生命的价值低。那么生命短暂,需要珍惜,友情不也一样吗?朋友是一个可以给你依靠着嚎哭的肩膀;是一口你放心把内心痛苦往里面倾注的井;是一排令你热情高涨的巨浪;是一双把你从黑暗和绝望中拉出来的手。朋友,使你看到未来的希望。朋友有难,你会袖手旁观,还是挺身而出呢?我的回答是:朋友有难,我于心不忍,不会见死不救。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值得珍惜的友情。同学之情深,则为友情。记得白居易曾说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更何况,地球上的人本来就是一家人。能够萍水相逢,成为同学、朋友也是不容易的。既然是来之不易,我们岂能忽视?同学之友情,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快乐,使我不再封闭,不再少言寡语。瞬间,我发觉生活原来是那么美妙的,值得我们去关注、珍惜。
我们希望朋友遍天下的情深意浓,我们欣赏陶渊明“落地皆兄弟,何必骨肉亲”的友善豁达,我们渴望儒雅高洁的君子气风行天下。事实呢?敌人永远存在,对手不可或缺,小人匿身于侧。害人之心不可有,没问题,可防人之心我总无啊,奈何?
旷达的苏东坡一贬再贬,孤高的柳宗元客死南荒;屈子守节自沉汨罗,司马幽愤尽倾笔端。“且去浅斟低唱”的柳三变自号“奉旨填词”,到了不过似红颜薄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太白,得意时也就是给贵妃赏花凑些应景诗篇而已。
直面敌人,尊重对手,提防小人。牵手朋友,偕行伙伴,心怀君子。敌人如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手安在?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小人何惧?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通迂阔之论贻笑方家,窗外阴雨如故,心间的阴郁却一扫而空。嘻嘻,不亦乐乎?
大陆和台湾是“兄弟”的关系,这是天经地义,谁也无法推翻的事实。“兄弟”是中国传统“五伦”中的一伦,中华文明最高尚的思想认识之一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广泛的人际关系中“称兄道弟”来铸造和谐社会。我们要进一步落实海峡两岸关系中的“兄弟情谊”,应该包括三大方面:(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兄弟之间和好、翻脸是人之常情,分久必合也很自然;(二)“鸿雁飞南北,关河隔弟兄”,按照中国的家庭传统,在大家庭中兄弟是手足关系,分了家仍然是手足关系;(三)“兄弟阋於墙,外御其务(侮)”,兄弟失和而家道中衰、甚至家破人亡是人生的最大悲剧之一。这三大方面都应该成爲今後发展两岸关系的出发点。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我们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全集》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 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 文嘉《今日》
陶渊明在他的《杂诗》中经这样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我很喜欢其中的一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句的意思是风华正茂的大好年华不会重来,犹如一天里头不会有第二个早晨。
是啊!时光匆匆,我们应珍惜时间!由此我还想到了富兰克林的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
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如德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歌德,他就非常勤奋,人们见到他时,他不是在读书,就是在写作;我国著名的书画家齐白石,他也非常珍惜时间,从不浪费时间,他一直用“不教一日闲过”这句话来勉励自己;
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珍惜时间。他的整个一生都是在拼时间。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
青少年,请记住:时间不等人,时间是宝贵的,是一去不复返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让那短暂的时光变得更美好、更充实!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秋尽东至,山野村落的树木枝叶渐落,随风抖散在落叶归根的静处,一瓣瓣,一片片,徐徐拉上了这个年的帷幕。过了冬至,离年关只隔着一层薄薄的晨霜。我试图跳跃这个末稍,折回头再去找寻、追忆这一年有哪些东西可以值得玩味。
岁月悠悠,凋零飘落的枝叶,其纹理和脉络依旧清晰可辨,有的是细细的怀想,我时常为此无眠。在锐减的有限的生命旅程中,人不能无迹可寻,即便一年里有一个故事值得充盈我的思绪,我也能在这样的思绪中去努力得到一种宽慰与满足。
光阴任冉,不知不觉已悄然走进新年,回味和细想逝去的一年, 事业的成功与失败,生活中的得失与忧喜伴随着自己一路走过,还算快乐和充实,因为我理智地学着宽容自己。过去自己与自己总是较劲,现在懂得从容的对待自己了,真的没想到宽容自己比宽容别人难多了。
我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我不再与自己较劲了,在善待别人的同时也学着善待自己。为快乐而活,不去争名夺利,不求穿金戴银,不要锦衣玉帛,而应顺其自然的追求心中的一份宁静平和,让自己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大度,包容豁达。
过去的一年,感觉自己没有多大的变化,扎实努力的工作态度和事业心没有变,
以诚相待和以人为善的处事为人原则没有变,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没有变,爱读书的个人爱好没有变,还有就是那爱直来直去的笨脑瓜没有变。
过春、夏、秋、冬,领略着生命中这段旅程的美好,是那样的甜美和芬芳。此时,还真想时光能够驻足,将一个思索的机会给我,让我从头再来一次。
一年,是个年轮的记忆,像棋盘中的一颗棋子,走出的每一步,犹如在四季前行中,遭遇着的是风雨与雪霜,阳光与阴霾,艰苦与欢欣、失落与惬意,情爱与憎恨……
而这一切的一切,正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元素。昨天可以一笑置之,未来,却应有着我的执著。像山野村落的树木枝叶,冬季虽已凋零飘落,但蕴育待发的嫩芽,又是报春的使者。
新年伊始,一切旺盛的生命又有了崭新的起点,告别往昔的苦与痛、悲与伤,面对人生,面对客观,面对现实,让生活新的日记重新谱写,在岁月有痕中写下最新、最美的诗情画意,在迅猛发展的大潮中继续努力去搏击,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真爱一生。
陶渊明的《杂诗》“……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已把人生如梦,光阴似箭的感触表达得淋漓尽致。
那么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
尽管我在少年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当回首往事时,不以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以碌碌无为而羞愧。”这句名言已深印在我的脑中了,但如今每当我回忆过去时仍会感到悔恨和羞愧。可是,再看看当今的年青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为名利而奔忙时,我又会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庆幸。因此,尽管我已度过了人生的大半辈子,可关于人生的观念我在下一代面前却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对于已步入晚年的我来说,事业已经远去,成就不再重现,除了为下一代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外,还能有何奢望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让我们在人生的长河中共勉之。
读罢此诗,心中的感觉是苦闷的,这种苦闷久久地盘踞在我的心中。为什么一下子涌上这苦闷的感触呢?可能,像陶潜所言,人生无根蒂啊。人生苦短,匆匆而过。如果我有70岁的生命长度,现在已经过了快一半了。回首往事,我的生命的价值何在呢?年少时,是为父母活,为学业活。为人父时,是为孩子活。以后的岁月,又是为谁呢?孩子、父母?这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是的,我要为自己活。跟随着教育的步伐,书写不一样的教师轨迹,书写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根蒂”。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03
10 月
2011
2014年1月21日 下午5:26
挖种子是排除人民币升级之外最快
2014年1月21日 下午7:37
八月十五中秋节,动物森林也疯狂;狮子吼来百鸟叫,一起把节日闹;只有小猪静悄悄,打开手机看短信:猪你中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