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竹清松瘦 目录 诗词相关,Tags: ,
0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红稀:花儿稀少。红,指花。2.芳郊:清香弥漫的郊外。3.阴阴见:暗暗显露。4.蒙蒙:形容柳絮飘飞,令人满眼迷蒙。5.游丝:指蜘蛛等昆虫吐出的丝,因其多在空中飘荡,故称。此处用来形容香烟飘飞。6.炉香静逐游丝转:香炉中冒出的袅袅香烟旋转着向上飘升。7.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8.却:正。
小路两旁的鲜花多已凋残,清香四溢的郊野已经被翠绿染遍。高楼台榭边,绿树已成荫,遮挡得楼台若阴若现。春风不懂得管束柳絮,迷迷蒙蒙地扑打着行人的脸面。
, 翠绿的树叶里有黄莺藏身,大红的篱笆墙把燕子阻隔在外边。香炉中烟雾缭绕,恰似那游丝般向上盘旋。酒入愁肠,一觉睡醒,日暮的阳光已经斜照在深深的庭院。

最能体现晏殊词深婉精致的或许应该是:“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及时行乐或感叹时光易逝,其实是一对双生子。不过一个的面孔是喜乐的,一个的面孔是忧伤的。但那忧伤也不过是淡淡的哀愁,同真正的忧伤不是一回事。晏殊这一首《踏莎行》就是一个明白的例子。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这是春晚夏初的特有景色:人走在小路上,两旁长着许多高高矮矮的树木,却只有稀稀疏疏点缀着的少数红花;再看整个郊野,一望碧绿,野草灌木漫山满地联成了一大片。春色已经消逝衰谢,初夏的气息却已十分强烈了。
“高台树色阴阴见”——人走上高台,凭栏四望,远远近近的树木,幽幽阴阴,浓绿满眼。春天真是快要逝去了。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这是一幅活泼的春阴画图。它把上面的气氛用近景加以扩大:你看,柳絮飞扬,漫天漫地,还不断地夹头夹脸地向过路人扑过去。时候到了,杨柳凭着它的本能要繁殖后代,它们蒙蒙漫漫,随风乱舞,仿佛要加快速度把春天全部送去。
这上片,带有浓重的惜春之感。可是在作者笔下,春色仍然是很美的,一点也不显得衰飒。我们又仿佛看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用活泼热闹的景物去描写幽静环境一样,真是很高的手法。
这整整的一大段,我们假如另外拿几个现成的字眼去形容它,那就正是李清照笔下的“绿肥红瘦”——绿的势力渐渐增强了,而相反,红的却渐渐消减了。
转入下片,诗人已经回到室内来了。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上句说,浓绿的树叶把黄莺儿的活动都遮掩起来。下句说,燕子早就定居在人家檐廊之间。是再点染一下春末夏初之景。
“炉香静逐游丝转”——人在春困之中睡着了。室内异常沉静,只有博山炉上的香烟,柔柔袅袅,像树上挂下来的游丝在空中飘荡。
然而,这只是表面一层,它还藏着潜台词,那意思是说:闲里的光阴一点一点地逝去,正如炉烟袅娜,逐渐消失于虚空之中。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本来是伤春,因伤春而小饮,因小饮而困眠。当他一觉醒来,原来夕阳已经斜斜照进深院之内。
上面反反复复写了许多晚春的景物,到此际才下了一个“愁”字,以此点出此词的基本情调。“愁梦”是春愁之梦。可见前面一大段,回环往复,写的尽是对春逝的惋惜。
“悉梦酒醒时”却接以“斜阳照深院”,诗人不过要告诉我们此时的感受:一醉醒来,斜日已经很低,一天的光景就如此悄悄地溜走;一天既是如此,一春岂不也是这样!短暂的人生就在夕阳光影之中一点点消磨净尽了。
这首词通过春末夏初时节的景物描写,感叹人生短暂,年华易失,表达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愁怨。
??上阕写暮春景色,杨花乱扑,春事阑珊,流露出一丝淡淡的闲愁: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暮春的小路两旁,花儿稀稀疏疏的,只能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望去,碧绿的芳草漫山遍野。
??“高台树色阴阴见。”高耸的楼台,在茂密幽深的树荫里隐约可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于让它无拘无束地漫天飞舞,缭乱地扑向行人的脸。
下阕写初夏傍晚,酒醒梦回,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的惆怅心情: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翠绿的树叶蓊蓊郁郁的,隐藏着娇声婉转的黄莺儿,隔着朱帘,室外飞翔着双双春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与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在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酣醉中做了一场春愁绵绵的梦,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金色的斜阳正照着这深深的庭院。
本词通过景物描写隐约地表露了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的怅惘之情。全词语言清丽,含蓄缠绵,寓情于景,寄托深远。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濛濛”、“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春到人间,杨树开满了花,可那春风不懂得约束飞舞的杨花,任凭其随风飘舞。杨花一片迷蒙,纷乱地打在行人面上。词人嗔怨杨花不解人意,却含蓄道出春愁与离思。“春风”句看似无理,实则有情,可谓委婉深致。
这首词给我的感觉就是:静,出奇的安静。好像是一部彩色的默片。一幕幕镜头闪过,切换,时光,颜色,距离。然后就是小路上点点落花,一望无际的原野悲伤,是青色的,嫩青色;还有黄色的树阴,这种黄色是透明的,有种水墨的感受。
当然有风,暖洋洋的,漫天雪花儿般的飞絮,扬起飘落。落在人的身上,拂之不去。
这样的景色足以散发温甜的烦躁,心里是空落落的。
是的,整阕词里没有任何声音。
院子里,人的心和思绪仿佛被淘空了,四面朱帘,隔了万重春色,竟有不曾言说的离愁在风中漫舞。一场宿醉,暮春傍晚,酒醒梦回,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橘黄色的阳光落满重重院子,徐徐的,你能看见岁月的影子,在阳光中一点一点的消逝——
淡淡的哀愁,怅惘,如炉香飘渺,游丝化无,达到不露痕迹的程度。这首词温柔细腻,缠绵含蓄,很少用直写的方法。《珠玉词》就是这样的,透着珍珠般的圆融与温润,于婉约雅致中蕴涵着人间的真情实景,不饰雕琢,一扫脂粉气的艳俗,这是晏殊的风格。
所谓的伊人,梦,醉酒……其实,我可以断想,在晏殊的心里有一个美丽的遗憾。
是少年时的心情,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时光的感觉往复,纠缠。
他用文字留住了春天,花落入幽梦中去了,细香,在你的鼻息之间浮动。
杨花是多情的,“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她想要抚平人生的伤痕,但是也许她只会增加词人的无奈、感慨。杨花又是无情的,“无情雪舞杨絮,离复聚、几番寻觅”,杨花真的懂得什么是离愁吗,但是她不知道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不知道游子们的深深眷恋。杨花目睹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世间爱情纠葛,“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
这是对分手之初的内心复杂难言之苦涩的自我咀嚼。词人在此小词中表述了相思、阻隔、无望之哀,更浓重的是对“他”的怜爱怜惜。倘若没有一种心音相通的理解的露水姻缘,分手不会有太难磨灭的痛苦。既是红粉知己,又是两情投合,却无力永成连理;更何况明知所爱者际遇哀苦,飘泊不能自主,此去将会落得怎样的命运安排?其心底之失落和歉疚感交杂摩荡,最无法言语以传。不过历史上,最为有名的还是苏试的那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是非花”,使杨花的“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的生动神态跃然纸上,而最末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词将杨花的精魂描写的淋漓尽致,把杨花与思妇的形象处理的不即不离、若即若离,表现出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了物与神游的境界,堪称极品。
才几天的功夫,走在路上,已经有一朵朵,一团团,毛茸茸,粉嘟嘟的杨花扑面粘衣了。其实杨花并不是花,而是杨树的种子,因为有白色的绒毛覆盖,飘起来极象朵朵细小的白花。过去,无论是城市农村,杨树是作为行道树被广泛种植的,每当春风吹拂时,杨花随风飘舞,如花絮飞扬。现在城市中的行道树已经很少有杨树了,所以“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的景象已经很难见到了。
杨花的轻柔、恬美、娇软和洁白,自古就是文人眼中离愁别恨、多情缠绵的化身,所以从古至今,以杨花入诗者不计其数,诗人也借杨花,感叹闺愁离恨、人生飘零,表达怅惘和愁绪。
工作是辛苦的,劳累一天归来,有杨花在眼前捉迷弄景,心不禁释然,我没有那么多诗人的幽情离恨,衣襟上沾几朵轻柔,头发上粘几团娇絮,春天就和我一起回家了!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春风永远不止,杨花何时落定?空茫不识语,春风亦打脑际吹过。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杨花,因时而开,随风起舞,飘泊不定,意趣万千。古人在诗词中时常写到杨花。杨花,其实不是花,而是杨树的种子,有白色的绒毛覆盖,春风吹拂时,杨花随风飘舞,如花絮飞扬。古人诗中写到杨花,大多是感叹人生飘零,表达怅惘和愁绪。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愁和恨,就像漫天飞舞的杨花一样,哪怕关门锁户,它们还会飘飞进来,无法躲避。
我看杨花,却是有无限之美。我特别喜欢杨树那柔媚的荫影爬伏在地上的样子,阳光完全被浓密的杨树叶和杨花给融化了,映照在地上的,仿佛是杨树明媚的双眼,那些飘飘的花絮就是杨树的睫毛了。于是,我便常在春天观察杨树从树枝返绿,到长出酷似毛毛虫样的杨树花,从杨树花化作春泥,到树叶萌出新牙最后到树影婆娑。这是一个很美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你会感悟许多人生的美好和伤感。
在漫长的人生中,美好其实是伤感的一种衬托,艺术讲求的是残缺的美,人生的最高境界应是从美好中体味伤感,伤感中感受美好。正如杨花,她在飘落的美丽中浸透着淡淡的忧伤。
春风不解禁杨柳,蒙蒙乱扑行人面。又到了杨花纷飞的日子。只见柔和的风里,团团簇簇的全是这些白色的生灵:旋转着,飘跃着,打着滚儿,舞着旋儿,轻轻地滑落,软软地拢在一起儿,给春天增添无穷的诗意。
??人生难得是春闲。真难得这样一个春日的傍晚,身体慵懒,随随便便地靠在窗前,微眯起双眼,余光透过窗子望出去。夕阳洒下温馨,窗前一片烂漫。而思绪,思绪陡然间变得幽远。
人生或许就是这样,一切的一切,都如这匆匆飞逝的杨花,虽然婉转,走过的路却只能有一条。遗憾(包括美丽的)总会有的,但却不能无为的后悔:既然目标向往着大海,便该义无反顾的走来。多少年华易逝,几度杨花飘飞。每当路途艰险,心境恶劣时,心中就油然升起那份坚韧的信念:不信春风唤不回,人生的美丽随处都在,等来日春风送来的,依然是新绿……
??又有几朵杨花悄悄地飘进窗来,轻捷地落在桌面上。我拂她们入手,她们却调皮的躲了开去。夕阳洒下余辉,而远方那片山峦,早已生机盎然。
说起杨花,有人也许觉得她并不出众,没有桃花的娇艳,没有牡丹的芳香,她还算不上真正的花朵。然而,我对杨花的喜爱却丝毫不亚于那些花中的贵族。
暮春时节,已是花褪残红,而此时的杨花却飘飘洒洒于空中,像天女散花、晴日飞雪般壮观。杨花给人的印象是轻盈、潇洒和妩媚。“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正是古人对杨花恰如其分、形象生动的刻画,不慕富贵,宁静淡薄,追求自由,这就是杨花的品格。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山野,路旁,都市,凡是有杨树的地方,就会见到疏型轻质的杨花。她们轻轻地飘着,有时抚摸人的头发,有时轻吻人的脸颊,你若想捉一朵细细观赏,她却俏皮的飘向空中,离你而去。有时飘累了,她们也会聚在一起小憩。于是杨树下,道路旁就有了一块块雪白的地毯,踏上去软绵绵、轻飘飘的。明月高照的春夜别有情趣。微风吹拂,轻灵、柔美的杨花悠悠飞过,飘逸恬静,若有似无,把人引入了“无数杨花过无影”、“自在飞花轻似梦”的美妙意境。
人们常把某些人的轻浮比作“水性杨花”,致使杨花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暗淡了许多,我觉得这对杨花是不公平的。正因为有了杨花的飘飞,才给人们创造了别样的鲜活风景,使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魅力。我无意否定前人的比喻,只是希望人们不要因此而误解杨花,忽略了身边美好的景致。
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朵杨花都包裹着一粒种子。杨花飘飞,其实是在延续生命,播撒绿色。每一朵杨花都想长成一棵挺拔、坚强、秀美的杨树。为了这个心愿,她们不知疲倦、顽强执著地飘飞,竭尽全力地寻找适宜的土壤,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织就一片绿荫。望着雪白圣洁的杨花,我又一次激动起来!
我钦佩杨花的品格和精神,更钦佩具有杨花品格和精神的人们。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春尽絮花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古往今来,从先秦汉魏而至唐宋明清,关于柳絮的诗句,或悲或欢,或长或短,或清或艳,或雅或媚,不胜枚举。而这其中,最为后人所称道,认为不仅描尽柳絮之形,更写尽柳絮之神者,当是苏轼的那首著名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了,其词曰: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你看,在这暮春的四月,杨花纷飞似雪,欲去还留,让人恍若身处于唐诗宋词的风光里,怎教人不因爱而生怜、又因怜而爱之呢?因着这飘飞的柳絮,这原本闲极无聊的周末的下午,竟是值得让人深深怀念。或许在很多年后,于同样的暮春时分,我会重新回忆起有这样一个阳光的午后,我曾与一些柳絮在西湖边相遇,并因此而收获了一份抹之不去的欣喜罢。
这份欣喜,尽管是淡淡的,想必却能永恒留存,陪伴此后或欢或悲的岁月。四月杨花飞似雪,散落天涯无处寻,在这人潮熙攘的西湖之畔,这初次相逢的似雪杨花,竟让我觉得它是我多年来的老友了。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暮春傍晚,酒醒梦回,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怅惘之情,通过景物描写隐约地表露出来。全词除“一场愁梦酒醒时”句外,都是写景。委婉细致,景中寓情,达到不露痕迹的程度。这首词温柔细腻,缠绵含蓄,很少用直写的方法。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的美景,借以抒发时序流逝的淡淡愁绪。上片写郊行所见,前三句“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见”,虽是静景,却隐含移步换形,显示了事物发展的动态,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夏天正悄悄来临。四、五两句写杨花扑面,在暗示无计留春的同时也突出了杨花的活跃,虽是典型的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而是显得富有生趣。
过片两句,承上启下,转接自然,不着痕迹地描写了室内室外的景色。上句描写树叶已经很密,黄莺可以在枝间藏身了,照应上句的“树色阴阴”。下句写燕子被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自然引出下面对室内景物的描写。“炉香静逐游丝转。”在静静的房间里,炉香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缠着,缭绕融合在一起,分不出彼此。“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袅袅的炉香和飘荡的游丝,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作者百无聊赖的闲情和淡淡愁绪。最后两句写午间小酌,酒醉酣睡,一觉醒来,斜阳正照着深深的院落。真是日长难遣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 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读到心里便感觉到它的极致,这是一首描写春末初夏的情景。
微风吹过,小径两旁已是稀疏的几片残红。郊野也是绿成一片,高台旁树木绿叶成荫,可你看春风却不解人意,偏偏让那细细的杨花,犹如濛濛烟雨迎面而来。茂盛的翠叶已可藏莺,垂下的帘子把燕儿隔在外面。室内炉香的轻烟,袅袅萦回,静静地追逐忽不定的游丝。可见室内寂静无声,初夏日长无绪,诗人不免生出淡淡的愁意。午间小饮后便随着酒意进入梦乡,待到梦醒酒散,却已是一抹夕阳照着这深深的庭院。想必此时诗人的心境也如庭院周围一般恬静淡然。
词的魅力总是能够把人带到一种意境中去,每每读完一首词,内心便会沉静敛收。细细品味,欣欣念之,乐乐释然!平时的烦忧,急躁,不快慢慢沉淀着。不要再去计较别人对自己怎么样,得与失永远都是平衡的。只是尽力做好自己,便觉快乐了!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微拂的柳风,弱照的斜阳,隐约的花草,馨雅的微香,婉转的鸟鸣,低低的虫吟……这一切,来得那么的突然,一下子便呈现在你我之间;却又那么的自然,随着春天的深入人心,来得那么顺理成章。但是呵,我仍猜不透你海底针似的心。
与起句一样,词的结尾也非常要紧,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结句要像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收束有力,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在结句上也特别下功夫,或以景结,或以情结,或以问结。
1.以景结。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肠断处”以景结情,悠然而逝,含蓄蕴藉,最能展现词的婉约美气质。也有气魄雄大的词人,以崇高悲壮之景结束全篇,如李白《秦楼月》:“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气象雄浑,冠绝古今。吴文英的怀古词《八声甘州》结句:“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大气包举,壮阔苍茫。前人最推重“以景结情”的方式,如沈义父《乐府指迷》就很有代表性地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2.以情结。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情语结句,多以真率激切取胜,切忌情感表达的轻浮直露。“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如此赤裸裸的呼叫,哪里符合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许多老夫子深受刺激,当然嗤之以鼻。但现在看来,周大词人原来痴情得如此坦率可爱!
3.以问结。
“彬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问得柔情婉转,格外曲折动人。“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末一问,摧刚为柔,令无数英雄堕泪。
清明时节,万物苏醒,春意渐浓,是人们植树造林,栽瓜种豆的好时候。清明属于晚春,清明一过,便是谷雨,谷雨过后,便立夏了。虽是晚春时节,但此刻北方的春天,早晚和正午的温差还很大,阴凉地方的小草还有点睡眼惺忪,一些花树枝头的花骨朵还有点慵懒犯困呢。虽然气温还不稳定,但毕竟是季候到了,满眼的春色,满面的春风,还有温暖的阳光,逼着家家户户的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不由自主地迈出家门,扑向春情勃发的大自然。春天去野外踏青赏花,清明可以说是正当其时。此刻绿柳才黄,花开半合,草芽初露,春风荡漾,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花的香味和春的气息。这样的季节,无论结伙,还是单独,你尽管走出去。去公园,去野外,去泛舟,去登山,大口呼吸春天的气息,静静聆听花开的声音,看山岭背阴处残雪的消融,观小河溪流里浪花飞跳的情景。开心的笑,开心的玩,对着山林吟唱,向着旷野呼号。莫待“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别等“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酒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饮酒之风,历经数干年而不衰,早已凝聚成了雄浑的民族之酒魂。酒壮英雄胆,酒系挚友情。古往今来,每每壮士出征,忠良落魄,故人别离,都要以酒饯行。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咏叹,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情怀,无不道出了中国文人“有酒且长歌”的那种诗意呐喊!
中国是酒的王国,正是这个王国造就了中国文人的狂放气质。酒仙李白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众多诗篇,都凝聚着酒的魂魄,所以才有“会须一饮三百杯”、“醉坐雕鞍歌《落梅》”之类的仰天吟唱。翻开唐诗、宋词,与酒有关的绝句比比皆是,如:杜甫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孟浩然的“开筵面长圃,把酒话桑麻。”苏轼的“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晏殊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酒文化绵延二三千年而不坠,文人实在是支中坚力量。作家老舍也曾说过“文章为命酒为魂”。喝酒最妙的境界是微醺状态,一种昏昏然、飘飘然、陶陶然的醉眼蒙眬,但心是清醒的。俞平伯在谈到品酒的心得时说,辨别酒味的范畴约有两个:一、酒力,二、酒性。前者是醉的量度,后者是醉的趣味。从第一义说,我希望你既有志于酒,切不可一杯便醉,更不可惨淡了它,尤其不可只凭瓶上的签条,不辨嘴里的感觉。从第二义说,我希望你即使只喜欢喝一种酒,但其它酒味亦总应当遍尝一下,方才评论它们的好歹,固定你的嗜好。这是知味之言,更是知酒之言。
酒,煅造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文人正直、傲岸、狂放的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我们在谈论酒文化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美酒给予我们肉与灵的快感上面,而是要透过这种快感,在领悟酒的玄妙、感受酒的力量、洞悉酒的深邃、纵览酒的博大之后,去追寻酒与文化结晶后所形成的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
总觉得古代的人情感比现代人要丰富许多。一次离别,一阵感慨。生活中的每一种心情,都可以造就一段流传千古的美词佳句,连古代的男子,也都具有如女子那般婉约细腻的心思。
??且看: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东坡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秦观的“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豪迈如李白,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时候。
??总是在寂寞的时候读唐诗,总是在寂寞的时候品宋词,如果唐诗宋词有一个主题,我想那应该是:寂寞。
??旷达如东坡,悲壮如岳飞,豪迈如稼轩,他们的词里,也都不乏悲凉的味道。稼轩的“道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可谓是把这种寂寞悲凉之感写到极至,而他们的悲凉,无外乎念远,追忆,壮志难酬。才华难识,抱负难展——他们只能在深山旷野中踱步,自嘲的同时感叹生不逢时,寂寞的同时感叹流年易逝——人生若白驹过隙,而瞬间鬓已星星矣。
??这种人生如梦的寂寞和苍凉,谁躲得过呢?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是人类共有的无常的悲慨,诗人们以自己敏锐,真纯的心灵去体会了那种共有的慨叹和寂寞。而将这种寂寞展示得淋漓尽致的,是唐诗宋词。我不能不赞扬它的美。千年飞逝,早已不见亡灵墓冢,而让我们百般品味爱不释手的,让我们情不自禁默念出口的,让我们带着满心萦绕的慨叹高声朗诵的,让我们在寂静的夜里默默品读,畅流出口犹如满室生香的,是那些美丽的词句,是千年前善感的诗人们或喜或悲或豪迈或寂寞的心情。
??自古以来的诗人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关心世间万物,都保持着一颗敏锐善感的心灵,所以他们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大自然的风雨江山,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夕阳残照,都能给他们很深的感触,使他们“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比常人更加享受寂寞的时光。
??寂寞是千古命题,无论是伟人,凡人,古人,今人,还是诗人,和我们常人,但有智慧的人会在寂寞中得出诗意的感触和深刻的见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像曹操这样一代英雄,当他对酒当歌时也会说出这样感慨悲凉的话来。还有晏殊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试想:可能是念远,或者伤春,待不久酒醒梦回,寻梦不得,内心的清冷正与射进深院的一抹残阳相映,这是何等的冷寂悲凉!
??自古英雄多寂寞,而自古诗词也是寂寞的吧,它被一个寂寞的诗人在寂寞的时候吟出,寂寞地流传千古,被后人在寂寞的时候细细品味,惟有寂寞懂诗词,惟有诗词懂寂寞。
??念远,伤春,追忆,相思,都离不开“寂寞”二字。
??最寂寞不过英雄末路,不过美人迟暮,不过辗转反侧,不过物是人非,时过境迁……
酒与愁相连的诗句多的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杜甫《送六路侍御入朝》中有这样的句子:“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登高》中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李商隐《风雨》中有:“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在宋词中这样的句子,可以信手捡来,范仲淹是镇守边关的名将,酒也和着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张先《水调》:“午醉醒来愁未醒,数声持酒听。”晏殊:“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几道:“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在女诗人李清照笔下,表现得更细腻缠绵,《醉花阴》中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声声慢》中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酒与愁这一对孪生兄弟在每朝第代的诗词中都没退隐过。
年轻的眼回望过去,到处是青寂的死灰,无有可司怀旧的片段,于是在心底暗生恨,那怎么会是我的从前?可待岁月叠加,抖落满身的沧桑,再回首旧日时光,尘埃里处处花开,一切是无法言说的好。这都是岁月带来的情感转变。
一个人在往事中散步,怀旧的情调里拉的都是轻音。“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世事一场大梦,惊起回头,繁华落尽,斜阳朗照,能记住的、想记住的还是当年的那个小院,那一份清澈如水的怀念。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