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竹清松瘦 目录 诗词相关,Tags: , ,
0

曲江二首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2)减却春:减掉春色。(3)万点:形容落花之多。(4)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5)伤:伤感,忧伤。巢翡翠:翡翠鸟筑巢。(6)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7)推:推究。(8)物理:事物的道理。(9)浮名:虚名。
(1)朝回:上朝回来。典:押当。(2)债:欠人的钱。行处:到处。(3)深深:在花丛深处。见:现。(4)款款:缓慢地。传语:传话给。(5)风光:春光。共流传:在一起逗留的盘桓。(6)违:违背,错过。
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愁闷?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在倒卧在地上。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第一首)
上朝回来,天天去典当春天穿的衣服,换得的钱每天到江头买酒喝,直到喝醉了才肯回来。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的小事,人能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但见蝴蝶在花丛深处穿梭往来,蜻蜓在水面款款而飞,时不时点一下水,传话给春光,让我与春光一起逗留吧,虽是暂时相赏,也不要违背啊!(第二首)
一片花红坠落飘散的景象减少了春天欣欣向荣的美丽,风飘带着千千万万坠落的花瓣使人倍增惆怅之情。暂且看那即将凋零的花瓣飘过眼帘,(我)并不厌烦忧伤繁多,只是杯酒入唇。江面上立着小堂,翡翠鸟在那里筑巢,麒麟卧倒在花边高隆起的坟墓上。仔细推断事物运行的道理还是在于追寻快乐,为何还要用浮华的名利来牵绊自己?每天上朝回来就去典当掉自己春季穿的衣物,走到江头不醉不归。由于经常饮酒,平时路过的地方到处都有欠下的酒债,人生到了七十岁在古代看起来已经是很难得了!蝴蝶穿过花丛,只在深处看得见。轻轻点触水面的蜻蜓缓缓飞起。传话给这即将流逝却盘桓的春光,暂且与(我)一同欣赏吧,不要错过了这大好美景!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思寺。是著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为何又“正愁人”呢?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不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吗?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又怎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又是什么滋味呢?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而作者何以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呢?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就写到了人事。或谓此联“更发奇想惊人”,乍看确乎“奇”得出人意外,细想却恰恰在人意中。诗人“且看欲尽花经眼”,目光随着那“风飘万点”在移动:落到江上,就看见原来住人的小堂如今却巢着翡翠──翡翠鸟筑起了窝,何等荒凉;落到苑边,就看见原来雄踞高冢之前的石雕墓饰麒麟倒卧在地,不胜寂寞。经过安史之乱,曲江往日的盛况远没有恢复;可是,好容易盼来的春天,眼看和万点落花一起,就要被风葬送了!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奇想”,而是触景伤情。面对这残败景象有什么办法呢?仍不外是“莫厌伤多酒入唇”,只不过换了一种漂亮的说法,就是“行乐”: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难道“物理”就是这样的吗?如果只能如此,无法改变,那就只须行乐,何必让浮荣绊住此身,失掉自由呢?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不过是他自己所说的“沉饮聊自遣”、或李白所说的“举怀消愁愁更愁”而已,“乐”云乎哉!
绊此身的浮荣何所指?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采纳,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乾元元年(758)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这是“联章诗”,上、下两首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下一首,即紧承“何用浮荣绊此身”而来。
前四句一气旋转,而又细针密线。仇兆鳌注:“酒债多有,故至典衣;七十者稀,故须尽醉。二句分应。”就章法而言,大致是不错的。但把“尽醉”归因于“七十者稀”,对诗意的理解就表面化了。时当暮春,长安天气,春衣才派用场;即使穷到要典当衣服的程度,也应该先典冬衣。如今竟然典起春衣来,可见冬衣已经典光。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而且不是偶而典,而是日日典。这是更透过一层的写法。“日日典春衣”,读者准以为不是等米下锅,就是另有燃眉之急;然而读到第二句,才知道那不过是为了“每日江头尽醉归”,真有点出人意外。出人意外,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为什么要日日尽醉呢?
诗人还不肯回答读者的疑问,又逼进一层:“酒债寻常行处有。”“寻常行处”,包括了曲江,又不限于曲江。行到曲江,就在曲江尽醉;行到别的地方,就在别的地方尽醉。因而只靠典春衣买酒,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乎由买到赊,以至“寻常行处”,都欠有“酒债”。付出这样高的代价就是为了换得个醉醺醺,这究竟是为什么?
诗人终于作了回答:“人生七十古来稀。”意谓人生能活多久,既然不得行其志,就“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吧!这是愤激之言,联系诗的全篇和杜甫的全人,是不难了解言外之意的。
“穿花”一联写江头景。在杜诗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名句,叶梦得曾指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然读之浑然,全似未尝用力,此所以不碍其气格超胜。使晚唐诸子为之,便当如‘鱼跃练波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体矣。”(《石林诗话》卷下)这一联“体物”有天然之妙,但不仅妙在“体物”,还妙在“缘情”。“七十古来稀”,人生如此短促,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难道不值得珍惜吗?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是多么恬静、多么自由、多么美好的境界啊!可是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还能存在多久呢?于是诗人“且尽芳樽恋物华”,写出了这样的结句: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传语”犹言“寄语”,对象就是“风光”。这里的“风光”,就是明媚的春光。“穿光”一联体物之妙,不仅在于写小景如画,而且在于以小景见大景。读这一联,难道唤不起春光明媚的美感吗?蛱蝶、蜻蜓,正是在明媚的春光里自由自在地穿花、点水;深深见(现)、款款飞的。失掉明媚的春光,这样恬静、这样自由、这样美好的境界也就不复存在了。诗人以情观物,物皆有情,因而“传语风光”说:“可爱的风光呀,你就同穿花的蛱蝶、点水的蜻蜓一起流转,让我欣赏吧,那怕是暂时的;可别连这点心愿也违背了啊!”
仇注引张綖语云:“二诗以仕不得志,有感于暮春而作。”言简意赅,深得诗人用心。因“有感于暮春而作”,故暮春之景与惜春、留春之情融合无间。因“仕不得志”而有感,故惜春、留春之情饱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这两首诗总的特点,用我国传统的美学术语说,就是“含蓄”,就是有“神韵”。所谓“含蓄”,所谓“神韵”,就是留有余地。抒情、写景,力避倾囷倒廪,而要抒写最典型最有特征性的东西,从而使读者通过已抒之情和已写之景去玩味未抒之情,想象未写之景。“一片花飞”、“风飘万点”,写景并不工细。然而“一片花飞”,最足以表现春减;“风飘万点”,也最足以表现春暮。一切与春减、春暮有关的景色,都可以从“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中去冥观默想。比如说,从花落可以想到鸟飞,从红瘦可以想到绿肥……“穿花”一联,写景可谓工细;但工而不见刻削之痕,细也并非详尽无遗。例如只说“穿花”,不复具体地描写花,只说“点水”,不复具体地描写水,而花容、水态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景物,都宛然可想。
就抒情方面说,“何用浮荣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其“仕不得志”是依稀可见的。但如何不得志,为何不得志,却秘而不宣,只是通过描写暮春之景抒发惜春、留春之情;而惜春、留春的表现方式,也只是吃酒,只是赏花玩景,只是及时行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日日江头尽醉归”,从“一片花飞”到“风飘万点”,已经目睹了、感受了春减、春暮的全过程,还“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真可谓乐此不疲了!然而仔细探索,就发现言外有意,味外有味,弦外有音,景外有景,情外有情,“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真正体现了“神余象外”的艺术特点。
杜甫曾在长安收复后回到朝廷,官任左拾遗之位,拾遗是补漏洞缺陷的意思,就是看到朝廷有了缺点和不完善之处,要及时进谏,所以左拾遗是一个谏官。可悲的是,朝廷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把他的好友一一贬逐,杜甫后来也被贬逐,这两首诗是他在贬官之前所写。
曲江在长安近郊,又名曲江池,那里池水澄明,花卉环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开元盛世时,玄宗喜欢游宴享乐,当时有一个风俗,每年春天,大家都要来江边集会,有皇室人员,也有一些士子和普通人,搭帐幕筑行宫,丝竹管弦,霓裳羽衣,翠幕林立,舞翻水荡,一派盛世繁华气象。可如今,国家经历了离乱,国破山河在,只剩下城春草木深了,玄宗逃走,贵妃缢死,原来的盛世昌明,已经人事全非了,而现在连春天也要消逝了。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般人看到落花满地才知道春天的离去,完美的春天是一片花瓣都没有飘落的春天,只有敏锐多情的人,从一片花落后,就感觉到春天的不完整了。更何况现在风飘万点就更让人伤感了,以前的满树缤纷,花妍锦绣只短短的盛开了几天,就零落成泥碾做尘了。就象我们国家目前的现状,有多少缺陷多少弊端,也是风飘万点,我看在眼里,真是满心的哀愁。
如果,我从没有看到过它们从含苞到怒放,如果,从我第一次看到它就是残缺不圆满的,那么,我就不知道残缺的悲哀,破败的无奈。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无奈,我从含苞到盛开整个都看过了,花的怒放,都一一经过我的眼。我的心中就更加无比的悲哀了。自古诗人就喜欢写花,因为花的形象很美好,生命却短暂,容易引起人对于完美之物破损,对生命不能久长的一种特别鲜明敏锐的感觉,虽然别的生物也有生命的破损和消亡,但毕竟没有花那么鲜明。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花,马上要“欲尽”了,我不忍心看到它的零落,我不忍心看到这样的下场,我眼看到开元的盛世,人民的富足,社会的稳定,但现在,长安收复了,政治上也似乎有了转机,但马上又看到它败坏下去。但我天性中对它是珍爱怜惜的,我没有办法挽留春光的驻足,花朵的怒放,我就只有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了。既然这种又赏爱又悲哀的感情无法排遣,那么现在,就让我就多看它一眼,再对着它喝一杯酒吧。这美好的一刻虽然短暂,但聊胜于无。也许明天,连这几朵残花也没有了。
下边,由自然界的无常转到人事的兴亡盛衰。“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小堂指以前贵族们游春时居住的地方,曲江江边有皇帝的行宫和王公贵族的别墅,可是,长安经历了一次沦陷,现在虽然收复了,可江上华丽整洁的厅堂已今非昔比,成为飞鸟筑巢之地了,芙蓉苑坟墓前的石兽(麒麟)东倒西歪,那些青冢里的魂灵也无人来拜祭了,因为他的子孙后代经过离乱,都逃亡失所了。
安史之乱以后,朝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玄宗退居太上皇,肃宗当朝,中国历来就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传统,过去的老臣逃的逃,贬的贬,定罪的定罪,充满了动荡和无常。从自然界到人事界,我看到的都是盛衰兴亡的无常,我细推人间的盛衰,得失的循环,我就“须行乐”了,今日不乐,更待何时?我何必每天都要窃比稷契,总想什么致君尧舜呢?我现在做了“拾遗”这样的官,却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反而要做很多违心的事情,我要这身外的荣华富贵做什么呢?当儒家的救世思想让我进退两难时,我只好躲在道家的归隐里去度日了。
表面看起来,诗人不要做官,可由于他的语气里带着一种感发的力量,让我们透过诗人的苦闷看到他骨子里隐藏着的不能实现理想的悲哀,仿佛我们也和他一起痛彻骨髓,悲观无奈了!
伟大的诗人,不仅要能感之,还要能写之,“情动于中而形于外”,鲜活的形象,再配以感发的口吻,写出来就容易引人共鸣。“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内心就充满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上朝,多么庄严不可亵渎的事情,可是上朝回来偏偏要典当了衣服去大醉而归,尽醉,又是多么颓废荒唐的行为,从这两个强烈的对比中,让人一下就对他的不得已和失意感同身受,本来,我全心全意为国家做事,下班不回去,晚上不睡觉写我的“谏疏”,我左一封谏疏,右一封谏疏,苦口婆心为国为民,可是,换回的却是君主的不耐烦,大臣的弹劾,现在就要被贬出去了,我只有大醉而归,才能排遣我的悲哀和愤懑。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是长度单位,在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春衣当光了,无钱去买,只好赊酒,因此在江边的很多酒馆欠下了许多债,杜甫这时差不多快50岁了,人生的大半已经过去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我还有多少天可以活下去?我的理想哪一天才能完成?
人往往在失意悲观后,会用一种要陷入享乐生活的方式来减轻痛苦,人生这样短暂,我本来想用有限的生命完成一个理想,而当你发现不能实现时,就会禁不住想:我为什么不自己满足自己,放纵自己一下呢?所以,下边几句,就写对美好事物的赏爱和流连,“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看他的用字,真是别有天地:深深、款款、穿花、点水,这些字,不仅从外表上写出了蛱蝶蜻蜓的美好姿态,而且透露出一种生命的欣喜—-宇宙中凡是充满活力的生命都是可喜的,这2句中,除了描写事物外表的形体,同时对外物有一种欣然地感动。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大自然的生命这样美好,而我已是老朽之年,虽然一切美好短暂不能长久,可是,如果春天是有知觉有感情的,如果春天也象我一样多情敏感,我就传语给春天的风光,看,春风的吹拂时时在袅动,春日的照耀时时在闪烁,穿花的蝴蝶,点水的蜻蜓都是春光中的点缀,风光随时都在流转,是值得流连的,如果你能够听到我的心声,就告诉春天里那些闪动的生命,希望它们永远伴着我,和我一起流连徘徊。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我自己的内心不能求得安慰,我要以外面的春光作为我的安慰,相信它也会像我欣赏她一样欣赏我,当一切抛弃我的时候,美丽的春光,请你暂时不要把我抛弃。
这是诗人对春天的流连,也是对朝廷的流连,更是对自己理想的流连。
其实,忧伤的来源大多起于丰盈之后的空芜,人生失意无南北,我们对生命对内里的激情,从来没有真正知足过,如果有来生,诚心的希望,你可以做一个谢绝繁华的人,没有痴心、不必澎湃,此心如水,悠然清淡!
诗人杜甫在《曲江二首》全诗中大抵表现了两种阶段的的心境:其一是伤春感时,其二是及时行乐。这两种心境相互交错,融合于两首诗当中。
全诗读来通俗易懂,并不用难字,也没有浓墨重彩的描写。“轻描淡写”之下却是深深的怅惘之情。诗人杜甫所用的意象都是比较常见的。
其一中的花、酒、小堂、翡翠鸟、坟墓、麒麟等,先以写花落开头,烘托春之将尽的伤感氛围;又以“酒”消愁,自然连贯;抬头望见春水之上翡翠鸟筑巢和树边落花成冢的景象,由此推断人生在世须行乐的道理,最后一句直接抒情以反问形式提出“为什么要以浮华的名利来牵绊自己呢?”逻辑连贯,情景交融。第二首诗中,先写春衣、江头、酒债等意象,悲伤之感溢于言表。后来又以蝴蝶、蜻蜓这些意象,笔锋一转,透露“及时行乐”的情怀:看那蝴蝶、蜻蜓,虽然生命短暂仍然快乐自在地飞行,人生在世本也不长,何不暂且一同欣赏这残存的春光,不要违背了自然给予的一番好意呀!
各联诗句间的联系松紧有致。
其一中,第一联的两句诗是因果关系:因为看到花飞万点所以引起愁意;第二联是条件关系:尽管看到花瓣飘过眼前,也不厌烦忧伤太多,只是饮酒入唇;第三联的两句并列,对仗工整,结构较为松散,又用了倒装的形式:“江上小堂”与“花边高冢”相对,“巢”对“卧”,“翡翠”对“麒麟”。分析得知,实非“巢翡翠”而是“翡翠巢”,并非“卧麒麟”而是“麒麟卧”。此处将主语置后,谓语动词提前,一来是为满足句末“麟”字的押韵需要;二来起到了强调对比作用——强调“巢”与“卧”形成的巨大反差——小小的翡翠鸟殷勤筑巢,展现勃勃生机;而另一边作为巨大瑞兽的麒麟却只能横卧花边高冢之上。这里也暗含了作者的自喻,杜甫将自己比作麒麟,虽然身怀博才却不能有所作为,只能醉卧江边。反而是娇小玲珑的翡翠鸟占了重要的位置,不顾及春天就要完结(国家危亡)依然欣然筑巢,此处有自嘲之意。最后一联卒章显志,结构收紧,前后两句有顺接关系。反问的形式更增强了语势,表达出诗人不愿再被名利所羁绊的决心。
其二中,第一联两句诗是顺接关系:每天上完早朝回来都要去典当自己的春衣,然后到江头饮酒,不醉不归。由此可见杜甫当时生活十分困窘,只好借酒消愁的痛苦心境。第二联紧跟第一联的叙述,写诗人由于经常饮酒,所行之处多有酒债未还,又说自己活到七十岁已经实属不易,两句话勾勒出一个潦倒困苦的老人的形象。“酒债寻常行处有”实为“寻常行处有酒债”,将宾语提前,强调突出该句的中心语是酒债,直接与上联中的“醉”相对应。第三联两句依然是对仗工整的景物描写,结构松散,并列关系:“穿”对“点”,“花”对“水”,“蛱蝶”对“蜻蜓”,“深深见”对“款款飞”。同样用到了倒装的句式。原意可理解为“见蛱蝶穿深深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蛱蝶”是穿花的主语,深深用以形容花丛,“见”是省却了主语“我”后的谓语动词。意思是,我从深深的花丛中看到蝴蝶在穿飞。第二句同样省略“我”这个主语,“见”是谓语动词,“点水”用以形容蜻蜓,“款款飞”是“蜻蜓”的谓语动词;另一种理解也可以是“见蛱蝶穿深深花,蜻蜓点水款款飞”,不同之处只在后句:这种理解看来,“点水”和“款款飞”都做了“蜻蜓”的谓语动词,它们是并列的关系,而并非“点水”用以形容“蜻蜓”,即“点水的蜻蜓”。但是,不论是两种解释中的哪一种,如果按原意直接编写诗句,都不能达到对仗工整。最后一联与其一一样是卒章显志,表达了愿暂赏春光而不违背时节的含义。另外,该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光拟人化,说“传语风光”,也就是传话给春光。读来更有亲近自然、亲切之意。
由此观之,第一首诗与第二首诗联系十分紧密。不仅内容上表达了相同的意志,还在结构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字斟句酌还可发现,动词的运用以及词类活用恰到好处地以极简单的字词表达了丰富的涵义。如第一句中“一片花飞”,用“飞”而不用“落”,速度更快,为后面有风的作用做铺垫,仿佛是风有意挽留。而且“飞”字比“落”字更有春天的感觉:“落”字萧条之意太过浓厚,用在秋天较为合适,虽然是春末,但毕竟这还是春天。“正愁人”的“愁”字,此处是“使人愁”的意思,是使动用法。
音韵方面看,其一押“真”部韵。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人”“唇”“麟”“身”都押韵。其二押“微”部韵,同样是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归”“稀”“飞”“违”都押韵。两首诗的韵脚都是平上声,发音时间较长,给人意犹未尽之感。除此之外,诗人巧用叠音词“深深”和“款款”,致使该联诗句活泼轻松,不至于从头到尾都是沉郁。“翡翠”和“蜻蜓”都是叠韵连绵词,朗诵起来朗朗上口。
整首诗都合乎今体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杜甫作诗时的匠心独运可见一斑。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在诗人眼里,春光似乎是万点花片组成,所以每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如今,落花纷纷,万点飘零,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花的减少,诗人似乎将不可计数的春光实物化了。开篇语奇而意远,好像很突兀,但是因为通篇的主旨就是惜春,所以起处正应如此。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暖花开,自是十分珍惜。然而“一片花飞”,已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而“风飘万点”,正是残春景象,诗人如何不满腹怨愁!
一向非多愁善感之士,见在春风吹拂下花瓣雪片般悠然飘落,也不禁生出如杜甫诗中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之叹。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渐渐地,我长大了。春,在我心中,不只是念起来好听而已。我开始为落红憔悴,花谢神伤,叹流水东去,太阳西沉。我变得多愁善感了。春,在我心中,已是一朵鲜花,但不常开;它是一幅美景,却不常在。到头来,总是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