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诗僧寒山的绝妙好诗

竹清松瘦 目录 诗词相关
0

卷806_1【诗三百三首】(其一)寒山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间。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这首诗中,寒山描述了自己的生活情形。
我很满意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我为此感到了身心的满足和快乐。
在烟梦石洞之中栖身,看山林荒野,看白云缭绕,我是心是没有牵挂的自在。
山间有路,但却不会通向世俗的世界,因为我没有趋向世俗世界的心情。
夜晚来临,我一个人坐在铺垫于石上的床席上,静静看那一轮圆月,渐渐地升起在山崖之上。
是的。我都已经心动了。难怪,寒山能独步大洋彼岸成为欧美现代派诗人们追逐的偶像。
这无比平淡的语言,却有着难以言语的艺术魅力。他不用典,更不雕饰;不尚奇,更不求巧,但这正显示了一个诗人的自信和艺术上独立与成熟。

寒山也是唐代非常有名的一位诗僧,但是我们对他的来历一无所知,资料中也没有任何记载。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据说寒山当年在国清寺中只是负责烧火,似乎比《天龙八部》中那个神奇的扫地僧地位还低,扫地僧起码还是负责“图书馆”的。寒山似乎只是“火工头陀”。但历来真正的有道高人,往往都是“避山唯恐未山深”,离红尘俗世越远越好,身份也是越低贱越平庸越好,有个叫韩康的隐士以卖药为生,他的药言无二价,后来有了名气,一个女子因他不肯还价而认出他,他于是远走他乡,再也不在此地卖药了。
寒山也是如此,当时有一个叫闾丘胤的官儿(台州刺史),患头疼病,百治不愈,结果被一个叫丰干的和尚治好了。闲谈中,丰干告知他国清寺里有寒山、拾得二僧,并透露,寒山是文殊菩萨化身,拾得,是普贤菩萨化身。闾丘胤于是专门去拜访,但寒山一见有官来了,就和拾得携手走出寺门,奔归山岩深处。闾丘胤做了两套僧衣,还有许多礼物,派人送到山上。寒山一见,就喝道:“贼,贼!”转身退入山洞,当下山洞闭合成绝壁,再也追寻不着。闾丘胤搜寻他俩无获,只发现山后竹、木、石壁上到处都写有不少诗篇,于是抄得寒山写的诗三百余首,又抄得拾得写的偈语数十首,编集成一卷。
关于寒山拾得二人,传说多多,后来他俩竟又变为和合二仙,主宰男女婚姻。传统风俗画里,有两个童子模样的,一人执荷花,一人捧盒子,据说就是寒山、拾得二人。清代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现在北京有个快餐叫“和合谷”,不知是不是也让他们二位做形象代言人。
这些都是传说而已,不过关于寒山的身世,也确实十分神秘难解。他的生卒年就闹不清楚,有说他是初唐人的,有说他是中唐人的,也有人说晚唐的,还好,没有跑到唐朝外面去。有人还觉得诗集中寒山的风格并不统一,怀疑不是一个人写的。对于这些问题,江湖夜雨的看法与众不同,我觉得寒山既然是遁世高人,很有可能从初唐活到晚唐。至于诗风中有的像初唐,有的像中唐,风格很不一样,那也很好理解了,一个人活上几百年,思想能没有变化吗?别说上百年,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年轻时说的话写的文章,也会和现在大不相同,易安居士暮年“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情怀,和少时“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态不也是判若两人吗?
上面说过,现存的寒山诗是抄自他随手写在山壁竹石之上的,所以好多诗也不知道是何题目。《全唐诗》中收集的寒山诗三百多首,堆在一块儿,统称为《诗三百三首》,这些诗风格不尽一致。我们选这首最能代表寒山本色的诗来看一下。

寒山的诗,根本不用那种晦涩艰深的典故来充门面,他的诗明白如话,如同白居易的诗能让老太太都懂一样,只要能通文识字,一般来说就不会看不懂。本篇这首诗亦是如此,所以就不用多解释了,正所谓“是真佛只道家常”。
当然,“真佛”所道的家常,绝不仅仅是张家长李家短,蒜贵还是葱贵,“真佛”是将深刻的道理融入浅显的事例中来讲,寒山的诗也有此特点,像“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字面虽浅近,但深味其意,却发现似在隐喻着不少深遂哲理。“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也是如此,为什么不说“残月下寒山”?圆月,在佛门道门中都有其喻意,吕祖曾说“有人问我修行法,遥指天边日月轮”,佛门中更是常用来指圆觉光明,所以这首诗乍读但觉仅获冷清之感,但最后这句“圆月上寒山”,如果真正领悟后,却会感受到诗人清明在躬,智慧朗照,一派大彻大悟后畅达自如的心境。
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寒山的诗和王维、孟浩然的诗都不尽相同,王维、孟浩然虽也不乏清逸之作,但王维的诗里面总多一份空寂之感,充满了怅惘和迷茫,孟浩然的诗虽然恬淡,但骨子里还是有俗世中人的炽热肝肠,像什么“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之类的,而寒山的诗,却冷清澄澈到了极处,真使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
寒山此类的好句还有:“践草成三径,瞻云作四邻”、“无风萝自动,不雾竹长昏”、“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等等,都是空灵神逸的上品,不可不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