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梅花 素面常嫌粉污,洗妆不褪唇红。

竹清松瘦 目录 诗词相关,Tags: , ,
0

《西江月·梅花》也题作《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梅》。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下阕通过赞美梅花的艳丽多姿来写朝云天生丽质,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并点明悼亡之旨。全词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派词中的佳作。

作品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⑴,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⑵,倒挂绿毛幺凤⑶。
素面翻(常)嫌粉涴⑷,洗妆不褪唇红⑸。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⑹。

注释
⑴瘴雾: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⑵芳丛:丛生的繁花。
⑶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⑷涴:沾污,弄脏。
⑸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⑹不与梨花同梦: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1] [2]

译文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它的素色的面容如果翻一下嫌太过粉婉,如果雨雪洗去妆色的话那种朱唇样的红色根本不会褪去。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去和梨花有同一种梦想。[3]

作者创作这首词时,至少56岁了,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不过,虽然他的心态已经能很好的应对外界的各种风雨,但命运的无常并不会因为他的坚强就减少对他的打击——朝云故去了,他暮年最心爱的女子离开他了,从此他的爱情情怀随着朝云的离去也一去不返。苏轼虽在政治上屡遭磨难,但是在与朝云的爱情生活上还是很幸福的。作品在这种背景下被创作出来,集中吐露了这些感情。[4]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2] [4]
评价

杨慎评论此词:“古今梅词,以东坡《西江月》为第一。”(《词品》卷二)
晁以道评论此词:“东坡尝作《西江月》一阕,寓意于梅,所谓‘高情已逐晓云空’是也。书梅者,唯其情为妙。”[1]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