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

竹清松瘦 目录 随笔杂谈,Tags: ,
0

试论白居易诗歌的医药学思想

在研究中国古代诗人和诗歌与祖国医药学的关系时,有一个十分值得深思的现象。那就是历代许多大诗人不但创作了千古绝唱的伟大诗篇,而且他们关于医药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也颇具功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正是这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现存白诗近三千首,其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医药学内容,堪称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祖国医药学遗产。下面试从三全方面论述之。

重视养生

养生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并警诫后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二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养生可以延年,终其天寿。白居易非常重视养生学,并身体力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他本人活了75岁,可谓长寿。这在历代诗人中是少见的。首先是正确对待生死。白居易认识到天地间有生命的万物,都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何物壮不老?”(《达理》其一)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不老死的。自然界是选样,具体到人亦然。人从生命开始应当意味着以后必然死亡。他在《浩歌行》一诗中曾形象地说:“既无长绳系白日。又无大药驻朱颜。”而在《叹老》(其一)诗中又云:“吾闻善医者,今古称扁鹊。万病皆可治。唯无治老药。”生老病死不可抗拒。但是。白居易认为人们在生命过程中,却可以通过调摄,发扬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减少疾病发生,以适当延长生命,达到天年之限:“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年少已多痛,此身岂堪老?”(《病中作》)同时,白居易的修身养生思想具有浓烈的道家色彩,他在(偶吟》(其一)诗中写道:“静念道经深闭目,闲迎禅客小低头。”可见道对他的吸引力之大,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和庄子都非常注重“道”,目为万物之本源。养生之哲理。白居易对此有所绍承,认为:“以道治心气。经岁得晏然。”(《雨夜有念》)在《代书一百韵寄微之》诗中甚至这样说:“定知身是患,当用道为医。”他对道在养生中的作用之重视程度我们可想而知了。

白居易重视养生又主张科学养生。首先,他认为养生中最重要的是淡泊无欲。“淡然方寸内,唯拟学方舟”(《秋寒》),“郑君得自然。虚白生心胸”(《题赠郑秘书徽君石沟溪隐君》),“外物不可必,中怀须自空”(《闻瘐七左降因咏所怀》)。这些都强调了远红尘无欲望的重要性。然而,被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所以,白居易主张即使在尘事缠绕的情况下,也要力争:“眼逢闹处合,心向闲时用。既得安稳眠,亦无颠倒梦”(《安稳眠》),要选到“身不出家心出家”(《早服云母散》)的境界。其次,白居易的养生观是唯物的,他意识到环境对人的精神世界有较大的影响,居处清雅幽静,绝少喧嚣,自然有利于谢绝名利,洞身静修,“隐几自恬淡。闭门无进迎”(《酬杨九弘贞长安病中见寄》)。第三,他强调为人要豁达勿忧。白居易的心胸十分开阔,“达哉达哉白乐天”,其名字就很能体现这一点。他深知心理障碍是最重要的致病原因。如果一个人心胸窄小。忧郁过度,就会“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不是复不忧。是除老病药。”(自觉二首》)他还劝慰遭受过心灵创伤的人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可谓金玉良方。具有永不衰竭的感人魅力:“莫对明月思往事,损君颜色减君年。”言简义赅又琅琅上口、让人在美感的享受中得到春风雨露般的安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白居易的养生思想不只是理论上的,而且落实到实际上,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练气功。他在一首诗中具体写练气功的境界:“负喧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惧。”闭门练坐功,练得元气温煦全身,使肌肉结实,皮肤健美。练气功之始如饮醇酒,又似昆虫入洞冬眠,旁若无人,全身感到十分舒畅。此时杂念皆无,如步入一个空旷虚静的世界。这说明白居易的气功很有功底。二是劳动锻炼。步行游览名胜古迹,如“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净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谁人。”登山涉水。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三是饮食要清淡,“仲夏斋戒月,三旬断腥羶。自觉心骨爽,行起身翩翩。……我今过半百,气衰神不全。已垂两鬓丝,难补三丹田。但减荤血味,稍结清净缘。脱巾且修养,聊以终天年。”(《仲夏斋戒月》)四是睡眠要充足,“清宵一觉睡,可以销百疾。(《天竺寺七叶堂避暑》)五是多听音乐以陶冶性情,他在《味道》和《好听琴》二诗中分别写道:”自嫌习性犹残处,爱咏闲诗好听琴。“”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其听三乐。安慰白头翁。“人陶醉在悦耳的音乐中,万虑消除,自然有利于养生。六是与人畅谈开怀,白居易通过访友倾谈,吐露心曲消忧解愁。他深有体会地告诉人们:”闲谈胜服药。稍觉有心情。“(《病中友人相访》)事实确实是这样,人与人之间,需要有感情上的交流。特别是情绪不良时。交流融洽,自然有利于养生强身。如心有千千结,不进行交流,人就会变得孤独和孤僻,那也就不利于养生了。

体现医理

白居易诗歌,从病因病机到脉诊以及发病都有所论及。在病因探讨上,他提出内外因之说。他说的内因是七情为患,也就是通所说的怒气。其<病气》诗云:“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这与《内经》所说的气为百病之母,因气致病的理论是一致的。而在《病中书事》和<十二年冬,江西温暖,喜元八寄金石稜到,因题此诗》两首诗中则讨论了外因与疾病的关系:“气嗽因寒发。风痰欲雨生。”寒邪入肺,肺气失于宣发,则咳嗽、且以风疾雨来的自然现象作了印证:“今冬腊候不严凝,暖雾温风气上腾。山脚崦中才有雪,江流慢处亦无冰。欲将何药防春瘴?只有元家金石稜。”是说应寒反暖属气候异常,异常的气温会致发春瘴。它与中医的伏气发病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病中诗十五首》中白居易记述了自已患风痹的情况。该诗序言说:“冬十月甲寅旦,始得风痹之疾,体衰目眩,左足不支,盖老病相乘时而至耳。”其《初病风》写道:“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朽株难免蠢,空穴易来风。”

年迈体衰。气血亏少,经络空虚才招致了风邪人侵,体现了祖国医学“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观点。对于风邪入客经脉,痹阻气血之运行,从而导致目眩,肢体不利等症状的风痹发病机理。《枕上作》作了生动描述:“风疾侵凌临老头,血凝筋滞不调柔”白居易对疾病的观察十分细心。认为疾病与季节关系极为密切。特别是春季,万物萌发,人身上的痼疾也有可能诱发:“春来痰气动。”(《自叹》)对于中医的四诊,白居易尤重脉诊,《题二十四韵》说:“候病须通脉。防流要塞津。”突出了祖国医学的独特诊病特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涉及治病

今天。心理疾病治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紧迫课题。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然而,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白居易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认为对疾病的治疗,不能光依靠药物,还需要心理疗法:“不须忧老病,心是自医王”(《斋居偶作》)。而他在《病中五绝》(之四)一诗中更是大声疾呼:“身作医王心是药,不劳和扁到门前。”

白居易诗中记载的疾病种类很多,涉及眼、口、内、外和骨伤科等。具体疾病有肺病、齿疾、足疮、腰部扭伤、头痛等。仅举诗人最为痛苦的、也是诗中多次提到,且理法方药都有涉及的疾患——眼病为例。“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眼暗》)既找出了眼病的原因,又说明了治疗上的难度。《得钱舍人书问眼疾》写用黄连的汁液点眼治疗效果也不理想:“春来眼暗少心情,点尽黄连尚未平。”

而在《跟病诗二首)中对治疗眼疾写得尤为详尽,近似于一则病例讨论了。其一:“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也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其二:“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撚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在唐代当时。对白居易眼病之病因、证治等方面有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医家秉传统医学之宗旨着重于内因从治肝人手,劝其停酒,治以决明丸;而僧侣之医,则认为是外因客尘侵眼。诫其辞官静修。他们以《龙树论)为圭臬,力主行金蓖(一种眼科针具,形似箭镞)刮障术《即盒针拨障术)治疗,但手术后效果往往不佳,“金篦石水用无功”(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