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是改年更岁之夜。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除夕》中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由此可见,守岁是我国人民的古老习俗,其最早的驱赶百鬼的含义已荡然无存,而今已成为人们除旧迎新、合家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年会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对“守岁”这一习俗多有描绘。
南北朝时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诗中生动地记叙了诗人在除夕与妻子一起宴饮守岁的情景,从多个侧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们在除夕之夜欢乐待晓的情景。这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守岁诗之一。
隋唐时期,除夕守岁之风日盛。宫廷里的除夕历来讲究排场,繁文缛节,与民间不同。唐太宗李世民曾写过一首《守岁》,详细描写了宫内除夕守岁的豪华欢乐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酶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而唐初诗人杜审言的《守岁侍宴应制》则展示了达官贵人除夕守岁时谈笑风生、酒绿烛红的奢华场面:“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庭灯烛上薰天。弹琴奏即梅风入,对局深钩柏雨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灯烛照夜,歌舞娱乐通宵达旦,记录了唐王朝上升时期君臣同乐的盛况。
宋代也流行除夕守岁,“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达旦不眠为‘守岁’”。1062年岁末,苏东坡在风翔为官时,因公务在身“思归而不可得”,便分别以《馈岁》、《别岁》和《守岁》为题作诗三首。其中《守岁》云:“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描写了除夕夜孩子们尽情嬉闹的欢快场面,抒发了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居的人生感悟。这一风俗流传到清代依然隆重热闹。诗人张问陶的《戊申除夕》有云:“耳闻腊鼓鸣,心已复邦族。土风重守岁,红烛暖茅屋。阑底腊猪肥,饔中家酿熟。承欢聚庭帏,属餍到僮仆。巷北闻呼卢,市南或征逐。灯火乱前街,儿童欢似鹿。邑小人声杂,达晨不肯宿。”
古代文人们在这天晚上往往要宴饮赋诗。唐代诗人董思恭在其《守岁》诗记叙了这样的情景:“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而杜甫在其《杜位宅守岁》中描绘得更为细致生动:“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古代读书人惜时如金,他们在除夕之夜的轻吟浅咏,既有送旧的眷恋,也有迎新的期盼。北宋苏东坡在《守岁》中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唐代诗人卢同在其《守岁》中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去年留不住,年来也任他。当垆一盍酒,争奈两年何。”清人席振起也有一首题为《守岁》的诗:“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擅长诗书画的明代才子文征明,在他25岁那年的除夕挥毫赋诗,既感叹“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几番除”,又自嘲“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夫是文词”。清代诗人赵翼在85岁时写了《除夕》一诗:“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有些漂泊异乡的文人,因除夕夜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在诗中多有思亲怀乡的佳句,如白居易的“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唐代诗人张说的“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愁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戴叔伦的“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孟浩然的“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等等。清代蒋士铨在《除夕过太常金先生宅守岁》中把这种感情抒发到了极致:“爆竹声中岁两更,怀乡思母岂无情。长安客有终身住,百感心同一夜生。尘世华年喧梦蚁,朱门歌舞到侯鲭。谁知冷屋灯檠畔,游子凄然坐到明。”诗人客居异乡,被友人邀去过年守岁,尽管主人家热闹又盛情款待,还是不能免除诗人怀乡思母之情。
除夕之夜人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自然引发出对国家统一、民族兴盛的企盼。中国台湾当代诗人冯荣先生《除夕怀旧》一诗道:“万里寄相思,断肠人岂知。年年除夕夜,长是两分离。”郭慧衡先生《壬子岁暮》云:“爆竹声声腊鼓催,故园西望几低回。辞年独自寻酣梦,守岁徒教忆旧醅。”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矢志不渝的追求,诗人曾志鹏先生的《客中除夕》表达了这样的心声:“辞年一醉且高歌,流浪天涯可奈何。惟有梦魂不惮远,寻亲飞渡洞庭波。”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由古至今,虽然人们过年的内容方式有了很大变化,但守岁的风俗一直保留到现在。
文/智真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改年更岁,人们“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晋•周处《风土记》)。因此“守”有“除”与“迎”的双层含义,旧的一年至此夕而除,人们为了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就格外看重这一天,守岁迎新是我国农历新年早就有的一种传统习俗。古人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或描述守岁情景,或感慨时序变化,或描绘祝愿祈祷,抒怀言志,各有意境,如年节本身一样绚丽多彩,耐人寻味。
相传除夕源于古时的年头岁末的祭神祭祖活动,主要包括祭拜天地、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古时农历节气非常准,新年到,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更新,草木复苏。除夕习俗,基本按古例而行,主要活动有祭祀天地等敬神礼仪、贴春联、亲朋团聚、吃年夜饭、饮屠苏酒、吃五辛盘、锣鼓、歌舞、燃放爆竹等。到了晋代,除夕夜守岁习俗已很普遍,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南北朝时有不少的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如梁朝诗人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中写道:“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反映了一户书香门第守岁待晓的情景;梁朝诗人庾肩吾在《岁尽应令诗》中写道:“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百叶酒,试奠五辛盘”。
隋唐时期,除夕守岁之风盛行。唐太宗李世民写的两首著名的守岁诗,描绘了除夕夜他和群臣一起迎新年,辞旧岁的情景。一首是《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描写出冬春发生交替之时,余雪将化尽,新年的梅花早早的吐出新芽的情景;一首是《守岁》:“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年终岁寒,冬雪消融,和煦的春风吹进了宫中,阶下的梅花吐蕊盛开,清香扑鼻。这些诗既再现了唐时守岁之风,也表现了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励精图治,在召示群臣之际,见到的全是欣欣向荣之意,体现出天朝一统的大唐气象。
唐代诗人董思恭在《守岁》诗中写道:“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描写出除夕之夜红烛高照,人们满怀欣喜迎新年的场景;诗人杜甫在《杜位宅守岁》诗中对守岁场景也描绘的非常细致生动:“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唐代神童诗人史青五岁作《除夕》写道:“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着后园梅”,诗中道出了星移斗转,寒尽春回的情景,而诗中的“催”字,透露了作者自觉时间紧迫,同时也勉励世人:岁月催人,时不我待,必须从年头就珍惜时间。
唐代守岁诗中也有一些思亲怀乡之作。因漂泊在外、客居他乡在除夕不能回家与亲友团聚的游子,此时心已飞往遥远的故乡。如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中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崔涂在《除夜有怀》中写道:“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戴叔伦在《除夜宿石头驿》中写道:“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些诗歌都道出了远方游子对亲朋好友的思念。
到了宋代,沿袭唐守岁之风更盛。《东京梦华录•除夕》中记载:“是夜,禁中(宫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苏轼《守岁》诗中“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将除夕夜孩子们欢聚守岁的形态刻画的淋漓尽致,他还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尤可夸”,这短短二十字,字字敲的响,句句有力量,明确地告诫人们:时间虽然宝贵,但是过了今年还有明年,最可怕的是虚度年华,一事无成。因此,即使是在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也应该努力做好自己应做的事。宋代胡浩写的“须知今岁今宵尽,似顿觉明年明日催”,也抒发了诗人对时光如流、岁月不居的人生感悟。
宋代诗人陆游在《除雪夜》中写道:“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描写出诗人在飘雪的除夕夜,守岁到四更天,准备的喝过能辟邪的屠苏酒还没喝,又拿起毛笔灯下写春联的情景。
明代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碨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明代诗人叶颙在《己酉新正》中写道:“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稚,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描绘了冬尽春来,春满山河,梅柳吐绿,松竹婆娑,醉饮屠苏酒,欢快无穷。
明代文征明擅长诗画,在他二十五岁那年的除夕,挥毫赋诗,一方面感叹:“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几番除”,另一方面又记下了自己的志趣:“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除夕》),可以看出,诗人自勉要珍惜光阴,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除夕守夜:“高烧银烛,畅饮松醪,坐以达旦,名曰守岁”。清代诗人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中写道:“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形象地描述了除夕夜人们一夜不眠守岁的场面;诗人赵翼在《除夕》诗中写道:“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描写出诗人八十五岁时老当益壮的心情;诗人黄景仁在《癸巳除夕偶成》中写道:“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全诗动中取静,含蓄深沉地道出人们欢声笑语过除夕,自己却“悄立市桥”看星星的情景和心境。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除夕守岁,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文化,演绎着人们对天地神明的敬奉和感恩;对春天来临的喜悦;渴望祥瑞降临;反思自己所为,没做好的要在来年做好,唤醒人们的正见,回归人纯真、善良的本性。火树银花,笙箫鼓乐,古代诗人们则以其生花妙笔描绘出在这除旧迎新之际,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盼。传说中的诸神在这一天会回天廷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来的诸事。因此,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供品敬拜诸神,并烧纸钱以便提供诸神返回天廷的旅费。腊月二十四日送灶以后,过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厚,家庭主妇开始在住家四周张贴写着吉祥话的“春联”。
« 上一篇: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过年食品杂忆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