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故乡一盏灯”全诗:“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山一盏灯。宁当有日筹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出自清·李绿园《歧路灯》。诗词流露出悲凉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故乡一盏灯”全诗:“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山一盏灯。宁当有日筹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出自清·李绿园《歧路灯》。诗词流露出悲凉的情感,让人感同身受。
御街行·年光正似花梢露编辑
(约1030-约1106)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幼子。曾任颍昌府许田镇监、开封府推官等。一生仕途失意,晚年家道中落。能文善词,与其父齐名,时称“二晏”。
中文名御街行·年光正似花梢露
李季兰季兰,名冶,以字行,峡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始年六岁时,作《蔷薇诗》云:“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其父见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后以交游文士,微泄风声,皆出乎轻薄之口。夫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时往来剡中,与山人陆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皎然尝有诗云:“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其谑浪至此。又尝会诸贤于乌程开元寺,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诮曰:“山气日夕佳。”刘应声曰:“众鸟欣有托。”举坐大笑,论者两美之。天宝间,玄宗闻其诗才,诏赴阙,留宫中月余,优赐甚厚,遣归故山。评者谓上比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媪。有集,今传于世。
月亮在亏缺时,光亮的形象不会改变;宝剑即使折断了,刚强的特性也不会改动。两诗句突出了月与剑不改其性的特点,句尾押的是平声,阳韵,读来也十分响亮、坚定。作者就是通过以物作喻、押响韵等手段,来表现自己刚强的性格。
单凭这些还不够,作者在接下来的几句,又通过其它艺术手法来强调“不屈不挠”,如第三、第四句,重复月缺、剑折两事,手法虽非“顶针”,却强过“顶针”;第五、第六句则引申了前四句诗意:即使是山岳压顶,也难屈斗士意志,从而点出“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的中心主题。比喻鲜明,主题突出,口语直白,字音响亮,在短短的40字中,调动了各种修辞手法,体现了作者立场坚定、意志坚强、虽败不馁、信心十足的为人做事原则。
这两句大意是:美好的山水令人陶醉再也看不够,直到入夜才催马踏月归来。
岳飞是南宋初年抗金名将。他为保卫南宋的半壁江山,始期转战于两湖、浙、赣、苏、皖一带。这首诗是他驻军舒州(今安徽安庆)时游池州(治所在夸安徽贵池)翠微亭所作。全诗是;“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诗人一生戎马倥偬,征尘满衣,当他忙里偷闲,登上翠微亭,纵目观赏为之战斗的祖国美丽山河时,不禁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直到入夜时分才满怀喜悦地趁月催马而归。此名句可化用来表现旅游中为美丽的风景所吸引,流连忘返,迟迟不忍归去的心情。
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风·月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句。
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